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1月06日

彝良:竹产业“四个到底” 蹚出乡村振兴“竹富路”

近年来,彝良县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资源禀赋,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竹产业的机遇,将竹产业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凭借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套政策落到底、一个品牌树到底、一个机制建到底”这四大“法宝”,从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品牌打造、利益联结等多方面发力,不仅让竹农的腰包越来越鼓,还牢牢守住了脱贫攻坚成果,阔步迈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截至目前,全县建成笋用竹基地 101万亩,投产75万亩,年产笋量达18.1万吨,实现种植业产值17.1845亿元,竹产业总产值32亿元以上,覆盖农户5.5万户、22.5万人,户均增收3.1万元以上,其中脱贫户和“三类对象”13868 户62403 人。

一张蓝图绘到底

因地制宜 种下希望之竹

为充分发挥竹资源优势,彝良县将竹产业纳入“4+N”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总体布局。聘请西南林大开展竹资源调查,全面摸清竹资源分布情况,精心绘制竹产业发展蓝图。通过扩规模、提质效、建设施,根据不同区域的海拔、土壤、气候条件进行差异化、精准化布局,不断扩大种植面积;通过集中培训、现场示范、蹲点指导等方式,大力实施低效竹林改造,并推进竹笋基地产业路和采笋道建设。2021年以来,全县新增笋用竹33.6万亩,基地总面积达101万亩,完成低效竹林改造26万亩,累计建成竹产业道路10公里、采笋道245公里。

一套政策落到底

政策加持 激活产业全链

政策扶持是产业崛起的关键。彝良县相继出台《彝良县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彝良县加快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大力培育经营主体,健全产业链条。通过招商引资提质、自主培育扩量、金融支持增效,积极引进年产万吨以上的竹笋精深加工企业,出台竹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协调金融机构推出“乡村振兴∙青竹贷”“乡村振兴竹产业贷款”等金融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扶持鼓励竹农和涉竹企业扩产增能,做强竹笋产业。2025年,7个初制所将全部运行,2家企业年生产能力将达到6万吨,竹产业加工环节收益将全部留在产地,吸收带动搬迁农户500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2万余元。

一个品牌树到底

匠心打造 推动产业升级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品牌是产业的 “金名片”。为做好本土品种培育,彝良县聘请西南林大开展彝良本土方竹新种认定和“中国方竹之乡”命名,培育新品种良种小草坝方竹1号,成功申报“小草坝方竹”“云彝方”2个方竹新品种,为品牌建设奠定基础。以“品牌行动计划”为抓手,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着力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企业知名品牌+产地独有品牌”相结合的品牌体系,完成有机基地认证10万亩,注册了巴食川珍、原森塬、8秒脆、笋念等商标,不断加强品牌培育。同时,加强新产品开发,围绕竹笋深度开发利用,积极研发保鲜笋、火锅片、即食品、笋丝等产品,推动竹产业由“原材料”向“中高端产品”转变,实现品牌溢价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让竹农与企业共享发展红利。

一个机制建到底

强化联结 提升联农带农能力

为让竹产业红利惠及广大农户,彝良县构建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生产托管、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就业务工等方式,加强企业、农户、基地之间的联系,提升产业联农带农能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81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等主体与5045户农户建立联结合作关系,每年带动1.5万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万余元。

如今,彝良县竹产业在“四个到底”的护航下全速启航。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不断巩固和拓展,乡村处处呈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画卷。

◆通讯员 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