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昭阳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确定“共筑同心昭阳 永续民族和谐”为创建主题,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截至目前,昭阳区委两次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先后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易地搬迁高质量发展示范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等称号,成功创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1个。
相融共生 聚力同下“一盘棋”
昭阳区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厚植人才沃土,积蓄澎湃动能。按照民族地区干部“四个特别”要求,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构建了民族事务共创共建共享新格局。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全区19个乡镇(街道)均设置民宗办机构、配备统战委员和民宗助理员,181个村(社区)全部配备民宗干事,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激扬精气神,汇聚正能量。组建“乌蒙石榴红”宣讲团昭阳分团,深入基层各领域宣讲300余场次。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载体,通过融媒体、宣传栏、显示屏等线上线下平台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全区410所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全面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覆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建成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昭通书院、望海楼公园等视觉形象工程24项,建成龙韵雅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等一批突出中华文化符号的实物载体。每年高质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全国道德模范铁飞燕、“中国好人”任继彦、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熊雷等一批先进模范,彰显着昭阳各族儿女的家国情怀和奋进精神。
同心筑梦 共建共享幸福荣光
作为昭通特产,昭通苹果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昭阳区把苹果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以苹果产业助力地方发展,每年带动群众务工5000余人,群众各类收入共计达9000余万元;全区发展种植苹果73万亩,惠及农户11.7万户45.6万人,户均苹果收入7万元以上。
作为“昭通小肉串”的发源地,昭阳拥有“黄牛养殖—生产加工—烤制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全国门店发展至8000余家,带动5万余人就业,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则百业兴。昭阳区持续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和绿色产业,培育壮大绿色硅绿色铝和光伏玻璃等链主工业,加快发展康养度假、文旅融合、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增长动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打造1000亿级绿色能源产业集群、500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500亿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构建“155”现代化产业体系,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昭阳以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重点,持续倾斜资金、资源、政策,目前,所有民族乡、民族村实现通硬化路、通4G移动通信网络、通光纤宽带、通物流;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1761万元,实施项目14个;不断增加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投入,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守望相助 深化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昭阳区坚持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强化“融”的导向,制定出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及“石榴红”工程实施方案,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
空间互嵌促融合。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181个村(社区)为基础单元构建互嵌式居住模式;调整完善学校结构布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共同学习进步。
文化互嵌促融合。坚持以文促融,在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举办各种活动,深入开展“送文化百千万工程”“戏曲进乡村(进校园)”等惠民演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民族节庆活动,景风水库赛龙舟现场,各族群众奋勇争先;乌蒙水乡“庆丰收·迎国庆”活动,人们共享丰收的喜悦;省耕国学文化公园半程马拉松赛场上,选手们挥洒汗水,展现拼搏精神。
社会互嵌促共治。以法治带动民族事务治理,深入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惠民工程。以宣传带动和谐关系构建,树立邻里和睦、邻里互助、家庭和美的观念,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依法规范管理宗教事务,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新时代,昭阳区各族儿女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创新实干绘就精彩画卷,共创大美昭阳美好未来,不断谱写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