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4年12月17日

上接第1版《“候鸟天堂”守护记》

科学管护 筑牢生态防线

11月下旬,正值大山包候鸟迁徙的高峰期,飞抵大山包的候鸟有1万多只。那段时间,管护局工作人员每天深入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等候鸟的栖息地和觅食地,开展粪便取样工作。“粪便取样工作意义重大,有助于加强候鸟疫源疫病防控,有效防范鸟类疫情发生,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工作人员谭祥说道,“按照省林业和草原局的要求,大山包保护区每年需完成600份样本的采集工作。截至目前,今年的采样任务已全部完成。”

为认真落实管护措施,管护局加强对候鸟分布区、栖息地的监测管理,密切监测候鸟种群数量、活动状况,严格执行野生动物管控日常监测报告制度,建立监测台账,及时上报监测信息。管护工作说来简单,但大山包气候恶劣,属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冷凉气候,特别是候鸟越冬期,天寒地冻、冰雪覆盖,正是管护工作最为紧要的时候,不但要加大查处违法捕捞、违法采石和违规开展野外烧烤等行为的力度,还要严防部分游客违规进入保护区,工作量巨大。

常年监测、研究候鸟,管护局很多工作人员都成了“鸟专家”,赵子蛟、李世俊、吴太平、熊廷松、张遵等科研工作者在国家级相关刊物发表了多篇学术文章,引发行业内部广泛关注。“我从省农大毕业后从事的是园艺工作,管护局成立以后,因为工作需要,加上自己感兴趣,转而开展鸟类研究。2023年,我们编写了一本书,共收集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16目43科117种,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这些鸟类的名称、特点、习性等。这本书不仅能为相关研究者、观鸟爱好者、摄影爱好者、中小学生等群体直观了解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提供帮助,还可作为管护局同事开展日常巡护和监测的工具书。”高级工程师李世俊向记者介绍道。

近年来,管护局加强了与科研机构、院校的紧密合作,加速了技术人才的汇聚,提升了管护局的科研水平及监测能力,为科学保护作出了更多尝试和努力。

加强宣传 增强保护意识

多年来,管护局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保护物种宣传以及人鹤和谐宣传,增强了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

2024年8月,管护局开展了主题为“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夏令营活动,通过讲解鸟类环志、黑颈鹤相关知识、大山包风物地貌等,带领学生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的知识,引导大家养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好习惯。

“上午6时30分左右是我们数鹤的时候,这时即将日出,彩云、霞光映射在湖中,非常美丽,雄性黑颈鹤发出鸣叫,雌鹤跟着鸣叫,鹤群翩然舞蹈,非常壮观。鹤群里,绿头鸭、赤麻鸭、斑头雁、灰鹤,不分物种,载歌载舞,好像在做早操。实际上,这是雄鸟在通知家里的成员,大家该出去觅食了。于是鸟儿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有的排成‘一’字形,有的排成‘之’字形,向不同的方向飞去……”采访中,大海子管护站工作人员金胜诗意的语言,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这些优美语句,是在不厌其烦地进村入户宣传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形成的。

2024年7月,昭通市第二届科普讲解大赛举行,管护局选派张静参赛,其凭借题为《鸟儿的身份证——鸟类环志》的精彩演讲,从全市47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昭通市一等奖。后来,在云南省更大的舞台上,管护局选派的张颖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管护局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在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宣传生态保护相关知识:郑远见等在科技部“国家标本平台守望保护区”主题的日记和摄影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并被授予“保护区使者”荣誉称号,摄影作品《和谐》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举办的“2019年中国鹤类生态摄影大赛”二等奖……

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诸多方面。从实现生态减负,到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推进,从劳动力转移就业,到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每一项举措都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管护局在坚守职责,昭通市各级党委、政府同样付出了诸多努力,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