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忠华 通讯员 余 潇
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乌蒙。近年来,共青团昭通市委在完善机制、健全队伍、搭建平台、培育品牌等方面下足功夫,构建起昭通共青团“四个一”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助力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贡献青春力量。
完善一套运行机制
11月30日,威信县“红色扎西 赤水明珠”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活动在扎西镇龙溪社区启动,活动涵盖了防溺水、防校园欺凌、健康知识讲座等内容。活动前期,志愿者为3户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家居环境微改造,通过添置书桌、沙发等生活用品和改变房间布局等方式,将他们的居住环境改造得更温馨,更适宜儿童成长。
志愿关爱留守儿童,是昭通青年志愿服务的重点之一。近年来,昭通市完善了一套由团组织主导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团市委专门设立了志愿服务和社会联络部,统筹管理全市团属青年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工作。以各级团组织、大中专院校团委、团属社会组织为招募渠道,依托“一部手机做志愿”数字化志愿服务平台,全覆盖推动志愿者注册、上岗、计时动态管理,实现发布项目需求、招募志愿者,收集志愿者基本信息及服务意向,在留守儿童寒暑假集中托管服务、“伙伴计划”、各类大型赛事等活动中实现招募及服务的精准化。严格审查志愿服务项目内容,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建立志愿服务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开展。认真组织志愿者培训,针对志愿服务工作骨干开展政策解读、座谈交流等活动,开展专业化岗前培训,将优秀青年志愿者纳入团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以“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层、“三下乡”、“返家乡”等志愿服务项目为载体,发挥好“党建带团建”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志愿者扎根基层、奉献家乡。
建强一支志愿队伍
燃青春之火,赴志愿之约。3月11日,在第46个植树节来临之际,共青团昭通市委联合市青年联合会、共青团昭阳区委、昭阳区旧圃镇、市青基会、中建五局滇东北医疗中心项目部等,开展了“‘青’你一起,绽放‘樱’姿”义务植树活动。当天,来自各行各业的团员青年、少先队员、青联委员、青年志愿者等150余人,共栽种桂花、樱花树苗300余棵。
生逢盛世,重任在肩。一支强而有力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是做好志愿服务的基础力量。近年来,昭通市依托“一部手机做志愿”App、“青年之家”、“青春昭通”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做好组织动员和社会动员,广泛吸纳机关青年干部、返乡大学生、青年电商、农业学者等各类人才加入志愿服务队,根据个性特点、专业特长分配队伍,让志愿者在擅长领域认领志愿服务内容,主动担当作为。截至目前,全市注册青年志愿者人数达17.6万人,成立志愿团队2193个、青年突击队12支,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406场次。坚持把服务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以“青马工程”“青年大学习”“青社学堂”等活动为抓手,组织志愿者进行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专题培训等,推动志愿服务成为昭通青年的生活方式和青春时尚。推动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乡村振兴最前沿、疫情防控第一线、社会治理各领域,扎根基层、勇担重任、冲锋在前、真情付出。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规模达511人,其中全国项目82人、地方项目429人,地方项目较上年增加213人,扩容98.6%。
下转第2版
编后语: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在12月5日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本报推出这篇报道,希望能促进昭通市“四个一”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期望昭通青年能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更加担当作为,让志愿者服务工作更加贴近时代发展需要,贴近群众需求,成为新时代“昭通印象”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