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森林和草原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昭通市全面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按照省委、省政府“紧盯全国一流竹产业生产线,构建木材产业集群,创建一批康养基地、旅居产业”的工作要求,印发了《昭通市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昭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昭通有着丰富的林地资源,有林地资源1921万亩,其中竹子680万亩,竹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地市级前列。作为农业大市,利用好丰富的林地资源,不断筑牢长江上游、赤水河源头生态安全屏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是昭通市委、市政府谋划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昭通市大力发展竹产业,加大幼林抚育与提质增效,加快成林投产进度,聚力打造产业集群,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林长”及科技人员积极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竹产业发展保障水平。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二
森林之中,藏匿着无数的秘密与宝藏。受水富市林草局派遣,谭帮敏负责两碗镇三角村、两碗村科技服务工作。多年来,她扎根深山,走村入户现场培训指导,手把手教群众发展竹产业。在单位的支持下,通过她的努力,两个村建设方竹示范基地1.4万亩,完成方竹种植5万余亩,帮助村民增收230万元。
谭帮敏从事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已有30余年。长期以来,她潜心钻研竹子丰产管理等技术,针对水富市本地无种源、外调苗失水成活率不高、品种不纯、群众不懂种植技术等问题,她自费赴贵州省桐梓县、四川省叙永县等地学习考察,编制了2本科普手册、1个科普视频,发放到竹农手中,帮助他们解决技术困难。
2021年,为了带领大家种竹,她结合个人的具体任务,统筹“万名人才兴万村”“云南省科技特派团”“云南省科技特派员”“水富市农函大培训”等,组建课题组,依托水富鑫达农林科技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建设“试验林”。她长期在试验林潜心研究,充分利用所学、所长,解决群众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试验有了成果,立刻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讲解演示、走村入户宣传、竹林地块个别指导等形式进行推广运用。多年来,带动水富市新发展方竹10.35万亩,筇竹管护5.72万亩,辐射带动农户1.25万户4.32万人发展竹产业。
2022年,少数几户育苗户在引种育苗中出现了种子不纯、育苗地块选择不对等问题,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谭帮敏和课题组到贵州桐梓引进110公斤金佛山方竹种开展种苗培育试验,研究出了提升种子发芽率的方法和科学的肥料配方,提升了幼苗生长的质量。谭帮敏和课题组完成了《三种外源激素处理对金佛山方竹种子发芽的影响》课题研究,并发表了论文。研究成果推广运用以后,帮助群众挽回了经济损失。
课题组在黄泥坪进行0—1年龄级苗与2年龄级苗种苗的栽培对比试验,发现裸根0—1年龄级苗成活率远高于裸根2年龄级苗,裸根3年龄级以上的苗成活率更低。而就地移植0—1年龄级的营养袋与裸根苗,其成活率相差不大。课题组还研究了塘的大小对同一龄级种苗成活率的影响。通过1—3月和10—12月共6个月的种植对比,得出最佳种植时间。
谭帮敏和课题组根据两个村土壤类型,通过尿素、复合肥、人工有机肥、羊粪、饼粑试验,观察方竹生长和发笋情况,掌握了科学施料技术。
为了推广试验示范结果,谭帮敏近年来开展培训60余次,集中培训群众1.3万余人次,培训技术骨干120人,个别指导3万余人次。她还组织部分团队成员外出学习交流,培养中青年技术人才7人,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4个,完成方竹种植指导6万余亩。2024年,水富市方竹种植全部使用谭帮敏及其课题组研究成果,即种植0—1年龄级竹苗,打塘规格普遍深挖、塘大,栽培时施基肥,进行浅种。通过实施谭帮敏的技术规程,水富市方竹栽培总体成活率远高于往年,竹农管护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在位于两碗镇石燕村老房组、三角村凉山组的试验基地,谭帮敏告诉记者:“经过5年的发展,水富鑫达农林科技综合开发有限公司2000亩竹基地去年已经开始试采收,今年可以实现收益,并在群众实现管护收入的基础上,将40%的利润分红给群众。基地已带动周边2400余户村民规范化发展竹产业5万余亩,丰产后,预计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多年来,谭帮敏潜心钻研业务,把实验室建在竹基地,为当地群众发展竹产业增收致富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撑,她个人也获得了很多荣誉。2002年,获得云南省“三八绿色奖章”;2005年,获得昭通市“森林防火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获“云南省科技兴乡贡献奖”;2010年,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个人”;2021年,入选昭通市“鲲鹏计划”人才;2022年,荣获昭通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三
邓耀武是绥江县的林业专家。从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在林业战线工作。“绥江对30多万亩水竹、慈竹、杂交竹等竹材进行管护,用于工业原料,每年能提供原材料5万吨,实现产值2500万元。”
2019年,绥江县把笋用竹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专门成立了竹产业办,邓耀武任主任。
“最先做的事情是建试验地块,对种植、管护技术进行研究。当时建了6块试验地块,探索出了一整套技术规程。第一年的抚育尤其重要,不用心是不行的。栽种的时候要施基肥,打好基础,春、秋两季要除草、施肥,复合肥的施用有讲究,要定量,还要远离竹根,不能烧伤竹鞭。笋用竹产业是一个很好的项目,经过1年抚育、3年管护,只要成林以后,管护工作就轻松了,落叶产生的有机质就可以提供营养。只要修竹得当,它可以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长期稳定地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邓耀武说。
绥江县按照“一带两廊两园三基地”的总体布局,目前有竹林面积70万亩,其中集中连片38万亩。绥江县的竹产业初见成效,2023年全县竹笋产量2.82万吨,出竹材3万吨。
“现在已建成3个高产稳产示范园,即莲花山、罗坪、三渡示范园,这3处也是最早种植笋用竹的地区,共有竹林5.1万亩,基本已经进入丰产期,每亩可产笋300公斤,实现利润1500元,这也反映了绥江县竹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邓耀武对竹产业信心十足。
“竹林结构就应该像人类的家庭成员一样,老中青各年龄段都要有,这样才有利于持续发展。所以我们确定了‘留1修2砍3除4’的管理规程,即要保留1年生新竹,修理部分2年生竹,砍去大部分3年生竹,全部清除4年生以上老竹。在此基础上,采笋的时候还要有讲究,即保留大笋、壮笋,去除小笋、弱笋,保留头拨笋、二拨笋中健壮的竹笋,全部去除三拨笋、尾拨笋,这样管护的竹林,可以实现亩产500公斤以上。”邓耀武总结道。
因工作出众,1997年,邓耀武被云南省林业厅表彰为云南省植绿护绿先进个人;1999年,参与完成的杂交育苗技术项目被评为地区林业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2004年,被绥江县人民政府评为林业系统先进个人;2019年,获绥江县脱贫攻坚专项奖励。
四
除了科技支撑,昭通市还全面推行“林长制”,不断推动林草资源保护和发展,护航林产业健康发展。建立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总林长,其他党政领导为林长,共设立各级林长2881人,划定管护网格34408个,形成了完善的林长制责任体系。
以水富市为例,共设立县、镇、村三级林长共66人,分别划定了全覆盖、网格化的管护责任区,设立专管员、护林员,明确了网格化责任管理体系。该市把林长制工作纳入了全市年度综合考核事项,市级林长每季度开展一次巡林工作,人大、政协每年对林长制工作开展一次督察。自推行林长制工作以来,通过巡林、督察发现并整改问题131个,有力推动林长制工作走深走实。该市通过建立“林长+技术人员+基层群防人员”网格化护林队伍,全面提升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水平和森林资源管护力度。
在基层护林人员中,也有很多感人的事迹。绥江县中城镇回望村13组的刘应富立足生态护林员本职工作,凭着强烈的责任心,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的奉献之歌。
刘应富认真细致地开展巡逻查林工作,对每片林地的地理位置、面积、林木种类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对12000多亩方竹基地的情况烂熟于心。回望村有34个村民小组,森林面积较为分散,边界线长,每年进入防火期,他都会和同事深入重点区域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2022年清明节前,他一大早就骑着摩托车进行巡逻,巡逻到回望村2组大田坝处发现一起林间火情,当时明火已烧毁竹子30余株。他一边向上级报告火情一边拿起铁锹冲了上去,不断铲土覆盖火苗,滚滚浓烟让他喘不过气。但他不顾危险,第一时间处置,最终和及时赶来的同事们一起扑灭了山火。因为经常巡逻查林,他非常熟悉地形,被称作林区“活地图”。
昭通全面落实“林长制”,持续推进林草生态建设,积极为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应有贡献。
五
为“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昭通市林草部门积极对接国内有较强实力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产业研发企业,搭建市级“产学研用”科研合作平台,鼓励、支持有机产品、生态产品申报认定和品牌创建,实施品牌赋能战略,打响“中国筇竹之乡”“中国方竹之乡”“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名片,把“笋中之王”做成“品牌之王”,进一步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昭通现有有机基地50个96万亩,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枚,制定市级地方标准3个。
森林是地球的呼吸器。下一步,昭通将以赤水河等重要流域生态修复为契机,进一步稳定竹基地,争取实现竹产业年综合产值300亿元的目标。同时将重点加大对大关筇竹笋的品牌打造,实施品牌赋能,把昭通竹笋的品质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记者 吕 翼 刘静涛\文 张广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