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4年11月17日

从山林到园区——

大关打造绿色经济增长极

初冬时节,云雾缭绕下的“筇竹之乡”大关,百万亩竹林依旧绿意盎然。经过多年努力,筇竹产业已然成为大关县绿色经济的新引擎。近日,记者来到大关县,记录下筇竹全产业链的发展历程。

雨后清晨,空气冷凉。11月8日,海拔1400多米的大关县木杆镇大罗汉坝,细沙村村民谢泽波穿过薄薄的云雾走向山林。此时正值笋林管护的最佳时期,村民们一头钻进绿色林海,为来年能采到优质笋做准备。

“我们主要是砍掉老竹、劣质竹,通过伐密留稀,尽量留下更多空地,以便其他筇竹更好生长。”为了延续大自然的馈赠,谢泽波总结出了管理筇竹的经验。

“种有100多亩筇竹,今年仅竹笋收入就有10多万元。”谢泽波笑着说,“筇竹就是我的命根子。”

对57岁的谢泽波而言,筇竹不仅是全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更承载着他童年的美好回忆。“小时候,每年春天,我总是跟着父亲上山去采筇竹笋,采笋时的‘咔嚓’声,仿佛是大自然最动听的旋律,这时候父亲总夸我是采竹笋的小能手。”谢泽波说。

谢泽波不只是采笋能手,同样也是剥笋的一把好手。今年4月21日,在大关县第二届剥笋技能大赛上,谢泽波5分钟剥了10.8斤筇竹笋,荣获个人赛第一名。“每年筇竹笋要采五六吨,手脚不快一点根本不行。”谢泽波说。

几公里外,由木杆镇9个村(社区)合资成立的云南竹一无二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里,谢泽波和村民们采的2000多吨鲜笋,在公司5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经过近200名工人清洗、杀青、分拣、蒸煮、包装,一包包清水笋、泡椒笋被生产出来,随后迅速被送往湖南、湖北、上海等地商超的货架上。

2019年,大关县将筇竹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开启“100万亩筇竹+50万亩黄柏”产业征程。按照一体两翼、多元发展、全竹利用的思路,整合资源要素,集中打造一批现代竹科技示范园、竹生态经济园、特色竹产业园,实现“园区引领、多点聚集、抱团发展”,吸引了加工企业聚集,让笋材主产区的原料能够向就近园区输送。5年时间里,加工企业发展势如破竹。

筇竹八仙桌、圈椅、小茶台、团扇、刀叉、毛笔、登山杖……大关旭红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展厅里,一件件选用天然筇竹、匠心打造的筇竹产品既简约大方又复古典雅,展示出筇竹独特的姿态和竹质本色之美。

“筇竹韧性好、硬度强、竹节鼓凸,极具文化、观赏和工艺价值。我们公司流转了3500亩土地种植筇竹,利用筇竹的特点和优势,将竹子加工为工艺品和家具进行销售,有的家具一套售价就上万元。”大关旭红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欧贤进说。

2023年,全县筇竹面积发展到102万亩,竹产业综合产值达20.8亿元,受益群众17.3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2.5%。全县培育发展笋材加工企业19家、涉竹集体经济组织21个、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82个,形成了龙头带动、其他企业补充的笋材及延伸产品加工格局。

目前,大关县着力构建“竹林氧吧+绿色筇竹笋食品+大宗交易+工业旅游+休闲娱乐”的绿色产业体系,通过“企业+集体公司+农户”发展模式,经营权责明晰、利益联结紧密,群众参与受益,筇竹产业正发挥新质生产力引擎作用,成为绿色经济核心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