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彝良推进教育医疗华丽嬗变》
医疗改革:借力沪滇帮扶机制 办好家门口的医院
“以前,方院长他们没来的时候,我们骨科分为外二科、外三科。现在,在他们的指导下,科室分为脊柱科、关节科和创伤科。”彝良县人民医院骨二科主任邱洪九向记者介绍着相关情况。这个细小的变化,折射出在东西部协作沪滇帮扶的过程中,彝良县人民医院正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转变。
邱洪九口中的方院长,是彝良县人民医院挂职院长方侃。彝良县医疗资源历来匮乏,看病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当地群众。202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开始对口帮扶彝良县人民医院。
方侃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执行副主任,这位上海专家到彝良县挂职之后,在该院管理制度、重点专科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先进理念技术传扬等方面带领团队不断努力,以打造“健康彝良”为核心,助力全院工作更加协调、管理更加规范、运行更加顺畅。
据邱洪九介绍,目前,彝良县人民医院针对髋关节、膝关节施行的手术,在全省都能达到领先水平。此外,在沪滇帮扶中,帮扶人才的到来还填补了彝良县人民医院眼科治疗领域的空白。
刚来约10个月的上海援滇眼科专家冯竞仰称,他目前带了3个医生,今后除了带领当地医生攻坚眼底病的治疗外,还会在诊疗的规范化、医疗理念引领上面下足功夫,真正提高当地医院诊疗水平,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唐纳到彝良后牵头组建了手术团队,实现了国产磁波刀技术首次落户县级医院,并成功施行了无创消融手术,使彝良在这一领域的医疗技术比肩国内一线城市。
通过沪滇对口帮扶,全县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上海优质医疗资源。
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走廊上,群众送来的写着“yyds”的锦旗说明了一切。
全力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让大山里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全力办好“家门口的医院”,打通群众就医难“最后一公里”,彝良县坚持把推进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作为头等民生实事来抓,用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效,讲述了革命老区教育医疗华丽嬗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