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是云南省5个革命老区之一,被誉为镇雄、彝良、威信3县的“革命摇篮”;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曾辗转于白水江畔,开展游击战,建立了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红二、红六军团曾在彝良展开著名的乌蒙山回旋战,播下了革命火种;这里养育了军事家罗炳辉、革命先驱刘平楷、时代英雄徐洪刚等英模人物……
如今,这个革命老区发展如何?11月6日,“红色扎西”话赓续 “印象昭通”看振兴——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第一小组来到彝良县。当地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借力东西部协作沪滇帮扶机制推进全县教育医疗华丽嬗变的做法,吸引了采访组的关注。
教育改革: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
曾几何时,彝良县城区教育学位、软硬件严重不足,教育教学水平滞后,教学质量和各项教育指标在全市连年垫底,县内优质生源大量外流,优质教育已成为全县人民最迫切的期盼。
3年前,彝良县新城中学建成。时任校长带着老师招生时,接到电话的家长还认为是诈骗电话,对刚建成的这所学校充满怀疑。“第一届招生时,很多优质生源已外流,只招到496名学生。经过3年的努力,这496名学生中考考分600分以下的只有12名。”彝良县教体局副局长邬伦用说。
彝良县新城中学是委托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全权管理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2021年9月开始招生办学。“我们移植云南民大附中的办学模式,再结合彝良实际办学,通过资源共享、优化管理模式、教师培训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新城中学校长王锐彬说。
近年来,彝良县先后引进神州天立教育集团兴办天立学校、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托管新城中学和民大附中彝良高中,全面引入优秀管理团队、先进理念、管理模式和课程体系,优质生源从“向外跑”转变为“往回流”。
目前,新城中学的学生增加到956名,“往回流”的学生不断增多。2024年,新城中学首届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总参考人数469人,总平均分646.2分,教学水平位居昭通市前列。
从增学位、引名校,到选好校长、优化师资,彝良县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信心与决心愈发坚定。“3年来,我们盘活编制资源,整合调整出了238个教师编制,利用教师退休后空出的编制,招聘了500多名教师,充分保证全县教师队伍的建设。”邬伦用说。
2021年起,彝良县每年投入3000万元教育深改专项经费,新建和改扩建学校不断增加,教育教学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县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群众的民生期盼逐渐变为现实。 下转第2版
◆记者 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