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以勒高铁站附近的五金高新产业园,一排排宽敞整洁的现代化厂房内,工人们正熟练地切割、打磨、包装,一件件五金产品从正在“成长”的中国西南五金城里生产而出;繁忙的流水线上,随着缝纫机“嗒嗒”声不断,一件件防晒服从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走向全国。生活在乌蒙山深处的人们,正用勤劳的双手织就幸福新生活……
昔日东南飞,今朝雁归来。镇雄县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梳理“家底”、盘活资源、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制定一揽子利好政策,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
东风西渐产业兴
镇雄位于滇、川、黔三省交界处,总人口171万人,是云南省人口第一大县。截至2024年10月,全县有农村劳动力79.19万人,转移就业70.09万人,转移率高达88.51%,其中过半人数前往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
经过多年发展,“打工经济”不仅促进镇雄人民增收致富,还带动起“镇雄五金工”“镇雄缝纫工”“镇雄水晶工”等响当当的劳务品牌。
云南博将府门业总经理王永伟在浙江永康深耕门业近20年,他分享,“春节期间,如果镇雄老乡们选择过完正月十五再返岗,永康的工厂只能等到正月二十再开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永康门业对十万“镇雄五金工”的高度依赖。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东风西渐,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大量的人力和熟练的工人成了镇雄县的独特优势。”云南镇雄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胡立介绍,摸清“家底”后,镇雄积极回引落地相关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蓄力建设五金高新产业园和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采取能人带动、产业集聚、政策扶持等措施,有序回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有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我们和园区今年3月1日签约,12日就投产,‘镇雄速度’让我这个镇雄人都吃惊,也看到了家乡努力发展的决心。”云南艺心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勋早年间在浙江义乌、金华等地的服装行业打拼,如今公司规模上亿元。“而且镇雄的务工人员多,开工前园区帮我们很快就招到了200多个工人,在浙江起码得3个月以上。”他说。
“随着近年来昭通市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镇雄不再被大山阻隔,物流很方便,服务半径可大可小。”胡立介绍,镇雄处在三省交界地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上,成贵高铁和叙毕铁路均途经镇雄县以勒镇并设站,宜毕高速、镇七高速在此交会,客货运流畅,真正四通八达。
“人力成本低、生产成本低、招商政策好,我们目前成本比在浙江低了百分之十五到二十。”胡勋在镇雄的服装厂高峰产值能达到8000万元以上,提供400余个就业岗位。而今,镇雄的物流交通越来越方便,他对前景很是看好。
眼下,纺织园区建设正忙,三期全面建成投运后,预计直接吸纳就业1.2万人,间接带动就业3.6万人,年产值达18亿元以上。即将于今年底完成全部建设的五金高新产业园,已完成12家企业组团式入驻,其中6家的负责人为镇雄籍返乡创业青年,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从“1”到“N”,百亿级西南五金产业集群正在这里崛起。
镇雄,一个乌蒙山区的人口大县,正从“打工经济”奋力迈向“创业经济”。
产销联动一体发展
走进五金高新产业园,一座座厂房内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盛尊门窗负责人吴长春穿梭于各个工序盯紧质量,别看他是“90后”,返乡创业前,在浙江永康从事铝合金门窗加工生产已有十余年,是一家公司的合伙人,从技术、销售到外贸,每个环节他都了然于胸。
4年前,吴长春参加了几次由返乡创业服务站组织的宣讲会,最终一口气带着11个镇雄籍五金工人返乡,投入到建设家乡的热潮中。“我们有技术、有设备、有渠道、有市场、有人才,没有理由不投入西南五金市场这片蓝海。”
迎头赶上产业转移的难逢机遇,吴长春还有自己的打算。东部产业成熟度高,但普遍存在设备老化,西部的“后生”尽管起步晚,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之设备先进、区域资源人力成本等优势,发展速度不可小视。“先以本地市场养活企业,我们接下来一定要开拓南亚东南亚的市场。”曾做过销售冠军的吴长春很有信心。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