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4年11月02日

天气晴朗,微风和煦,走过几幢白墙青瓦的民居,告别刷上“腮红”的老南瓜,再穿过郁郁葱葱的砂仁地,今天,我们前往拥有52年党龄的81岁老党员夏德荣的家里,听他讲述如何以身作则践行党员铮铮誓言的故事。 纸短情长传家风 几经打听,笔者一行人走进了家住绥江县南岸镇胜利村18组的夏德荣老人家。小小的庭院里,种着清新的花草,堆着整整齐齐的柴禾,院坝清扫得干干净净……若不是提前了解过,很难想象这是两位80多岁老人居住的小院。虽还未谋面,但已经被这位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的生活态度感染。 轻叩门扉,一位穿着整洁,笑容亲切的老人坐在轮椅上招呼我们进屋坐,随后唤出了我们此行要见的主人公——夏德荣。 见有客来,夏德荣立马端出花生和水果,然后又麻利地去给我们沏茶,尽管我们说明来意,老人依旧热情地忙着。他的精神状态,与我们想象中的80多岁老人相去甚远。 交谈间,笔者被挂在墙上的《家庭教育条约》吸引,条约用两块纸板做成,内容用毛笔书写而成:“爱党爱国爱家乡、来人是客人,不丧着脸要热情,端茶做饭热情待客、对待老人要尽忠尽孝、要靠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要廉洁、要守信、要讲卫生护环境……”共16条家规。 “这是谁写的?”面对笔者的提问,陪坐在老妇人身边约50多岁的男子说道:“是我爸80岁生日那天写的。”笔者一看,这不正是刚在路边问路时遇到的那位吗?原来他是夏德荣老人的三儿子夏招银。尽管两位老人独居,但儿孙们就住在旁边,一有空就会来看望老人。 刚进院子时,笔者就对院子里用竹竿和木板做的辅助出行和复健的设备感到好奇。询问后得知,夏德荣的老伴芶祯明因病已不能长时间站立行走,为了方便每天推她出门晒晒太阳,扶着栏杆走走,他们想办法给小小的庭院添置了简易的复健装备。 尽管芶祯明行动不便,衣食住行都需要人照顾,但老人的精神状态和穿得干干净净的样子,可真没有一点儿病态。“这都是他(夏德荣)给我收拾的。”芶祯明幸福地说。老两口结婚66年,一直恩爱有加,互相理解、包容,让儿孙们看到了婚姻最美好的样子。 在夏德荣以身作则的家风熏陶下,他四世同堂28口人和谐相处,儿孙谦逊有礼,待人和善,与邻里相处融洽,先后获得了“美在家庭”“五星文明示范户”等荣誉。 古道热肠习为常 今年4月26日,绥江县出现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造成部分地区水果、农作物受灾。胜利村是此次极端天气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操心着村民安危和地里的农作物,夏德荣一夜都没合过眼,天刚亮就赶紧联系村民小组长卢明才去村民家里察看灾情,对于能恢复的帮忙尽快恢复,不能恢复的尽快统计后上报。 对于老人的古道热肠,村民们已经习以为常。 早在2017年,去干农活的夏德荣途中发现河沟里趴着一个人,他来不及多想,立马跳进河沟救人。当他把人扶起来后才发现是本村10组的残疾老人龙道林,估计是从高坎跌落,因肢体残疾无法自救。面对已经人事不省的龙道林,夏德荣立即把他背到附近村民家中,一边通知龙道林的儿子刘俊成,一边拨打了120。其间,夏德荣一直陪护在侧,直到龙道林被救护车接走才离开。 “如果不是夏叔,我父亲早已不在人世了,这救命的恩情……”刘俊成泣不成声地说。 义务护路十余载 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坚持。从2012年开始,夏德荣坚持义务清扫胜利村17组到2组的户间路。无论是寒冷的冬日还是炎热的酷暑,一周两次的户间路清扫夏德荣从没间断过。 “刚开始扫的时候,别人以为我是拿了钱的。”但他不解释,由别人去说。到护路的日子了,就扛着扫把和锄头,清扫落叶、铲开落石、拔掉杂草,一丝不苟。虽然17组到2组的户间路不到1公里,但道路崎岖,石阶湿滑,清理起来难度很大,每清理一次至少要花费他大半天时间。 夏德荣的护路之举也并非一帆风顺,摔倒过,被树枝野草划伤过。自其妻子芶祯明因病行动不便以来,每到护路的日子,他都要先把妻子安顿好,再出门清扫,这困难没有阻挡他义务护路的脚步,扫把和锄头不知用坏了多少,但他护路的决心却始终不变。 被问到为何会义务守护户间路并坚持这么多年?他说:“路扫干净了,护理好了,去胜利小学上学的娃娃们才不会摔跤,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才会安全。能做点服务群众的事,我很满足,很高兴。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我就会一直坚持,一直坚持到我动不了为止。” 夏德荣的一言一行,家里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在传承着助人为乐的好家风。而他的行动,也感染着越来越多的村民纷纷加入到这项志愿服务中来。 胜利村党总支书记孔鹏说:“在他的影响下,村民们也慢慢地加入到了我们村庄特别是公共区域道路的爱护中来,使得我们的村庄更加宜人宜居。” 时间不语,人心留痕。本该颐养天年的夏德荣,却躬身力行,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大山深处的善良本色,更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