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竹被视为正直、坚韧、高洁的象征,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又与梅、松合称为“岁寒三友”,是历代文人所喜爱的植物之一。唐代诗人杜甫在《严郑公宅同咏竹》里说:“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全诗清新雅致,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农学家贾思勰也爱竹,他在《齐民要术》中对方竹笋有记载:“笋,竹萌也,皆四月生。唯巴竹笋,八月九月生……”
眼下,昭通的竹产业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产业振兴带来了新的气象。
昭通位于中国混合竹林分布带,目前已查明有竹类植物15属78种1新种4个栽培种,是中国竹资源富集区之一,也是云南竹资源大市,现有竹类资源680.2万亩。2018年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把竹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予以高位推动。当前,竹产业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方竹是昭通众多竹品种中的一种,但它与其他竹子的生长期截然不同。春、夏是它积蓄能量的时期,到了凉意渐浓的秋天,它才懒洋洋地在雨雾中破土而出。
昭通有方竹、筇竹小径级特色笋用竹563.1万亩。眼下,正值方竹出笋的季节,记者走进乌蒙山雨雾蒙蒙的竹林,看到的是一派竹林生长的蓬勃景象……
二
绥江县板栗镇关口村十组,因生存条件恶劣,脱贫攻坚期间,这里实施了整组搬迁,44户村民搬到了县城附近的兆佳坝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他们由此开启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我本人也是关口村人,2017年,决定带着大家种竹子。虽然竹子头几年管护投入要大一些,但成林以后收益很好,管护也容易。采收竹笋时间集中,方便大家回来采收,所以大家都非常支持。”春茂竹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天斌说。
按照合作协议,群众以土地入股,可以实现管护期间务工收入、采笋期间打笋收入,还能以5:5的比例跟合作社平摊卖笋的利润。
蒙蒙雨雾中,我们隐约地看见竹林里有个打笋的老乡,他戴着草帽,身着雨衣,穿着雨鞋,腰间挎着一个塑料口袋,弯着腰正在竹林里采笋。他的手上掰满了一把,就反手放进口袋里。听见我们叫他,他踏着矫健的步子走来,站在两米左右的高坎上。大概是嫌隔得远,不好说话,他抓住绵软的方竹,从高坎上飘然跃下,好似会轻功的侠士,又好似灵巧的猿猴,一下落在了我们面前。看我们惊魂未定,他腼腆地说道:“这,没什么的。”
他是年纪已经不小的蒋成亮。“我是今年9月16日回来打笋的。每天能打80公斤左右,采笋的工钱是每公斤3.6元,每天收入300元左右,我们夫妻俩每天打笋收入600元。今年,我们打春笋加上分红共挣了4.8万元。加上打完秋笋,收入可能有6万多元。”蒋成亮开心地说。
关口村十组这片竹基地共有2500亩左右,2017年栽种竹子至今,从去年已经开始试采摘竹笋,获得了少量收益。“前期栽种和管护投入力度大一些,部分由党委、政府补贴,部分由我们自己筹集资金解决。去年卖笋收入40多万元,但去年没有采笋道,人工成本高一些,达到每公斤6元,每户分红8万多元。今年,绥江县委、县政府投入了一部分项目资金,支持我们修建采笋道,采笋人工成本因此降下来了。每天采笋的工钱、分红立马到手,非常干脆。”邓天斌说。
“虽然前期投入大,贷了很多钱,压力很大,但丰产以后可以实现300吨的总产量,按现在的价格来算,产值就有450万元了。想到前景可观,我们就充满了希望。”邓天斌说。
“丰产以后,我们一家人的收入还不止10万元!”说起竹产业发展的前景,蒋成亮兴奋地说。
三
在水富市太平镇二溪村19组,竹农龙银顺也向我们分享了他的喜悦。“跟魏洪兵学到了种竹的技术,除了自家林地,也租种了一些,一共种植了100多亩竹子。”由于今年连续干旱,二溪村竹笋收成不太好,遇到龙顺银的时候,他采了一些竹笋,不太多,但他对发展竹产业仍旧充满信心:“才开始打笋,也就万把元的收入,但是我算了一下,过两年丰产了,就算一亩竹林产竹笋100公斤,每年收入也不少于10万元。更何况我们现在是竹林套种黄柏,黄柏还另有一份收入。”
魏洪兵是二溪村20组村民,2018年带头成立了水富铜锣坝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建起了1200多亩的竹产业基地。近年来,在魏洪兵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竹子种植面积发展到了2万多亩,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大道。“小时候,家乡太贫穷了,真的是‘住千脚落地的房子,穷得留不下一个耗子’。我16岁就外出务工了,到了河南,砖厂、煤厂的脏活、累活我都干过,后来到了浙江杭州打工,积累了一些资金。2016年回到家乡,大家推选我担任村民小组组长,他们的信任让我感觉肩上的责任重大。”魏洪兵说。
建立了竹基地,魏洪兵也加入了市竹产业协会,在协会,魏洪兵接触到了一个关于竹的小世界。“市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协会成员开会,我结识了四川巴食川珍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打通了市场销售的渠道,我们基地的竹笋,都供应给了巴食川珍公司。帮助大家找到了销路,大家都很信服我。”魏洪兵说道。
随着从事竹产业的时间越来越长,魏洪兵跟市场的连接越来越紧密。从最初自己驾着皮卡车到处收购竹笋,到现在有了固定的交易点,直接联系货车取货,支出节约了,利润空间也扩大了。“每年要帮乡亲们卖掉两三百吨竹笋,直接跟市场实现了无缝对接!”他说。
魏洪兵和乡亲们还得到了省科技特派团的支持。2019年,省科技特派团依托水富铜锣坝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帮助他们发展起了方竹育苗基地。魏洪兵带动合作社社员精心管护,9个月便达到了“一年苗”的供苗标准。镇内外采购订单源源不断,当地村民在育苗、起苗、包装、运输等过程中增加了收入。
魏洪兵与二溪村村民手牵手抓发展,实现了增收致富,他个人也因此被评为“云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
四
沿着蜿蜒盘旋的乡村硬化公路,我们来到了水富市三角村锣锅片区。3.5万亩竹基地把连绵的群山打扮得清秀俊逸,云雾给俊朗的青山蒙上了一层薄纱,使得这山既有英武之气,又兼具侠骨柔肠,像极了武侠片里侠士的修行之地。雾来了,青翠的竹林霎时不见踪迹;雾走了,青翠的竹丛在奶白色的云雾中纤毫毕露,就连叶尖的露珠,也渐次清晰起来。
“以前,三角村是水富市最偏远的高寒落后山区,我们苗族同胞一度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咱们这里海拔高,土壤、气候条件都差呀,除了种苞谷、洋芋,我们试种过苹果,失败了,试种过核桃、板栗,也失败了。2017年,县里组织我们去彝良县学习种植笋用竹助力脱贫攻坚先进经验,我觉得大有可为。”三角村党总支书记马光均说。
三角村适合竹子生长,之前山上也长竹,不过都是些没多大价值的材用竹。“我去学习时在路边买了一些笋回来,妻子用它炒了一盘菜,咦,甜脆爽口,比我们这里的笋好吃多了。”马光均身体力行,先行先试,2018年底,投入资金流转本村林地试种方竹500亩、筇竹300亩。
看到马光均种的竹子长势喜人,听他描述竹产业的发展前景也很乐观,大家心动了。马光均趁热打铁,决定在锣锅片区搞试点,在市、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引进公司流转闲置林地进行栽种,形成覆盖锣锅自然村7个小组130户共计1万余亩的“万亩方竹示范基地”。
经村“两委”议定,三角村把竹产业作为“一村一品”主导产业进行培育,担心群众没有信心,马光均以帮助盐津县、大关县笋农采笋的方式,带着群众亲自见证方竹笋的市场前景。当看到漫山遍野疯长的竹笋变成了红彤彤的人民币,群众主动性上来了。加上市、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该村2020年很快发展起竹林超3.5万亩,户均超50亩,实现三角村村竹产业全覆盖。
“我的竹基地去年实现收益20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40万元,带动了60余名脱贫群众参与管护和采笋,人均增收3000元。全村的竹基地投产面积去年已达1.8万余亩,产笋约1600吨,产值达2000万元,725名村民参与竹林管护、竹笋采收等,累计实现务工收入230余万元。为了提升竹产业市场价值,在市、县林草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成功创建了三角锣锅和三角双房2个‘绿色食品牌基地’,实现方竹笋、筇竹笋‘绿色食品’标志申报,并获得‘鲜竹笋有机转换认证证书’。目前,竹产业已成为三角村的支柱产业,预计2年后进入全面丰产期,年收入可达1亿元,群众人均可增收3万余元。”马光均给我们算了算他们的“经济账”。
2023年,三角村被评为水富市“产业兴旺红旗村”。马光均被省乡村振兴局评为“云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
五
在乌蒙大地上,像绥江、水富这样成功探索出竹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还有很多。
昭通市已经实现以万亩以上村为重点,通过收储、流转、入股等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利益联结机制。
乌蒙山间建起满山遍野的“绿色银行”,为老百姓储蓄了满满的幸福!
(本版稿件由 记者 吕翼 刘静涛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