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4年10月28日

陈华:驻村帮扶显担当 心系群众解难题

◆记者 王明贵

今年7月,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同时也是巧家县小河镇党委副书记(挂职)及小河镇拖车村第一书记的陈华,荣获了市委颁发的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自2021年5月被选派至拖车村以来,陈华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心系百姓,用实际行动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苦练内功,从“门外汉”到“党务通”

初到拖车村担任第一书记时,面对如何有效推进党建工作,陈华心中充满了挑战。为了尽快适应角色,他全身心投入到党建业务学习中,查阅大量政策文件,掌握各项技能,并虚心向同事和经验丰富的党务工作者请教。通过不懈努力,陈华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党建业务水平,还熟练掌握了农村党建、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等关键业务。在此基础上,他还通过讲党课、召开座谈会、组织党建业务培训等方式,与各党支部党务工作者深入交流,共同提升党务工作水平,有力推动了拖车村党建工作的整体提升。

夯实基础,从“落后村”到“示范点”

陈华深知,加强党组织建设是驻村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针对拖车村党组织存在的基础党务不规范、凝聚力不强等问题,他主动与村党总支班子成员沟通,分析研判,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他们坚持以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严格按照“五个基本”要求,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同时,组建党员先锋服务队,深入村组开展政策宣讲、矛盾纠纷化解、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此外,陈华还组织群众定期评选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身边好人”,并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活动,有效激发了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长,陈华还严格加强驻村工作队队员的管理,将队员挂联到各党支部,下沉指导片区党支部开展党务工作,确保了全村党建工作的深入推进。

创新思路,从“产业难”到“产业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针对拖车村产业基础薄弱、群众增收渠道单一的问题,陈华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次开会研判、外出考察学习,积极探索适合拖车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对部分群众的不理解,陈华和村“两委”干部耐心细致地进行宣传讲解,最终赢得了群众的支持。2021年,陈华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集资6.9万元垫付种苗款,从四川省筠连县引进金牧粮草,并成功发动25户群众示范种植20亩。经过2年的发展,拖车村现已种植金牧粮草1200余亩,亩产达30吨至50吨,肉牛和能繁母牛存栏量从716头增至1200头,生猪养殖大户也从1户增至3户。这一系列成果有力推动了拖车村种养业的发展,并带动了周边乡镇农户种植金牧粮草300余亩。2023年,陈华还积极协调市、县民宗部门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实施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产业项目,新建产业路10公里,9个村民小组群众受益,并带动种植金牧粮草500亩,盘活荒坡边坡土地资源300余亩,为拖车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心用情,从“办公室”到“田地里”

拖车村作为少数民族聚居村,邻里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纠纷。为了化解这些矛盾,陈华组织镇村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党员志愿者等力量组成网格队伍,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服务,深入村民家中倾听他们的诉求,解决村民心中的困扰。同时,陈华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下乡时带上血压计和银针,为群众提供免费的针灸、艾灸服务以及送药服务。此外,他还积极协调公益机构为拖车村留守儿童捐赠衣物159套,向5个村的小学生捐赠过冬棉衣500件,并为孤儿家庭争取到补助资金8400元和课外书籍。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