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4年10月23日

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时代使命,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性谋划、全局性部署,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开启新征程上的新纪元。其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就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以进一步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而“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作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各项任务的“火车头”,对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开启我国城镇化提质增效新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新征程,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对加快形成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意义十分重大。

(一)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是着力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外需减弱,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国内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也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激发投资需求。从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来看,巨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还未得到充分释放。截至2023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但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相差近18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有2.5亿多人尚未有效融入城镇生产生活。通过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能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整社会结构与收入结构,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提振投资需求,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二者互相促进。产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动力,城镇化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但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两者影响程度有所区别。城镇化会带来人口集聚、生活方式变革、生活水平提高,进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三产协同联动、细化社会分工。因此,城镇化水平大大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都进入关键时期,但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经济萎靡与个别国家遏制打压下,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而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有利于推进城市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带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增强发展动能和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三)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虽然加速推进,但农业农村发展步伐仍然滞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较为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清醒认识。而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具有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空间、带来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能够进一步增强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拉动效应,带动农业农村跟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通过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提升新型城镇化联结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枢纽作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科学把握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基本遵循

实践证明,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科学把握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基本遵循,有利于保障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一)以人为核心。城镇化最终实现的是人的城镇化,最根本在于要实现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素质水平和社会公平的提升与转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把“政府想做的”和“群众想要的”有机统一起来,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城镇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更积极投身城市建设、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更公平享受社会权益。

(二)以高质量为导向。新时代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距离高质量的城镇化、现代化生活还有很大差距。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口素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其中,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注重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既可以带来经济增长效应,也可以带来收入分配效应、生态环境效应乃至精神文化效应,从而促进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足协调发展。

三、聚焦落实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重点任务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关键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部署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旨在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改革与之不适应的体制机制,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环境。

(一)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与我国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不同,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至关重要。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人口集聚,人口集聚为城镇注入发展活力,城镇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良好支撑,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要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产业、人口、城镇相关部门要积极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产业发展要立足特色优势又要顺应市场需求,人口政策要留住人力资源又要吸引人才资源,城镇建设要设施完善又要生态宜居。昭通市积极探索“产、城、人”融合发展路径,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打好了基础,下一步要持续优化政策和措施,抢抓改革新机遇,全力构建更加完善的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

(二)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都着重部署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二字凸显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紧迫性、重要性。当前,要深入落实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必须把加快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摆在突出位置,确保农业转移人口“离得开、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在权益保障方面,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持不变。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在就业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当前,昭通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近10个百分点,涉及150多万人,结合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量来看,150多万人中绝大多数是农村流动人口,加快推进这一部分人群市民化,成为昭通城镇化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三)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机制。城市受到人口及生产要素的影响,会逐步呈现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等发展格局,这是客观规律。而城市规模能级的大小对人口及生产要素有着不同的吸引力,极易带来大城市快速扩张,中小城市成长环境不佳,小城镇受到多重挤压,进而造成区域内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布局;要增强制度保障,引导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要推进产业联通,加快构建产业分工联动机制,实现产业分工、优势互补。当前,昭通市围绕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科学规划县城发展方向,加快完善城市配套功能,着力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为进一步深化城乡融合改革找准了方向。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代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