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经济交通“组合拳”,写好民生福祉“新答卷”。近年来,盐津县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市委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部署要求,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民生是硬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责任,将群众的“需求清单”作为改革的“项目清单”,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办安民心、得民心、暖民心的实事好事,在改善民生过程中办实事、聚民心、增福祉。
丰富群众“钱袋子”
投资环境不优、项目包装能力弱,是盐津招商引资工作的短板。盐津县委、县政府瞄准投资商最关心的问题,千方百计降低各方面成本,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确保项目招得来、引得进、留得住。
2023年9月,云南百年传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和镇产业园区建成投产,该项目概算总投资3亿元,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每年可深加工鲜竹笋等农特产品5000吨,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公司员工左春艳就是受益者之一。说起在公司上班,左春艳脸上流露出无以言表的幸福:“能在家门口上班太好了,而且每天上下班只需要步行几分钟,每个月除保险外还能领到五六千元的工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盐津县坚持把劳动力就业增收作为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共组建乡村劳务专业合作社108个、村民小组劳务专业合作社1981个,采用“产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劳动力”的模式,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除竹笋产业外,盐津乌鸡、肉牛、茶叶等其他“3+N”富民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兴隆乡保宁村的茶园里,采茶人挎上小竹篓,轻柔娴熟地摘下一片片嫩叶,不到半天工夫,他们肩上的竹篓便装满了。
多年前,保宁村粗放式的采茶、制茶成本高昂,茶叶销售方式以茶贩零散收购为主,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村民们不得已砍掉茶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茶厂纷纷解散,茶叶种植慢慢走入低谷。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深入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茶树又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在保宁的土地上。技术人员上门指导,茶商上门服务,村民将茶叶摘下来直接卖给茶商,就能赚到不少钱。依托茶产业的发展壮大,保宁村率先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茶产业是保宁村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村现有茶树1.4万亩,丰产8000亩,全年产值达8000万元左右。
打通交通“大动脉”
“晴通雨阻、人背马驮”是牛寨乡敦厚村以前的真实写照,从敦厚村通草湾到田湾头的长12公里的路,是仅有3米宽的毛路,村民种出的应季蔬菜无法及时送到市场销售。如今,加宽后的道路宽至6米,敦厚村100多户以种植蔬菜为生的村民开着自家的面包车、三轮车将新鲜蔬菜运到城里菜市场售卖,每年卖菜的收入就有七八万元。
交通兴,则产业兴。近年来,盐津县找准制约经济发展的“命门”,着力打通群众反映强烈的断头路、盲肠路、梗阻路,累计建成通乡柏油路62.9公里,硬化建制村道路908公里,完成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路网结构改造)计划113个,排除隐患里程1576.9公里,促增效补短板91.062公里,新建跨河大桥12座,改造完成大中小危桥及新建桥梁34座。同时,全县10个乡镇的100个村(社区)实现100%通硬化路,并就近建设了物流快递综合服务站,实现物流快递“村村通”。
“以前交通不方便,采挖好的竹笋要1个多月才能背完,时间长了竹笋就会烂掉,必须连夜处理好才能保存。”说起交通带来的变化,柿子镇新生村50多岁的侯光元感慨万千,“现在路修好了,运输竹笋很方便,每季竹笋能卖12万元左右。”
2018年,新生村其林1组到坪山1组的村组公路迎来了升级改造,全线都实施了加宽和硬化,还修建了林业生产管护道,改善了周边157户笋农上山采笋的条件。
如今,新生村竹产业基地里,一片片竹林郁郁葱葱,满眼都是绿色。村民们家家户户都买了三轮车等交通工具,过上了“上午山上采笋、下午回家休息”的惬意生活,曾经驻扎深山采笋的艰苦一去不复返。同时,交通便利以后,村民们建房的材料也轻松运到了家门口,人居环境改善了,生产生活的质量也提高了。
通,则变!通,则富!通,则强!
如今的盐津,县内通达、互联互通、方便快捷、出境通畅的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盐津乌骨鸡、“状元米”、竹笋、茶叶等地方特色农副产品通过畅达的交通运输网,驶出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