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沙船船身扁浅,船底宽平,多桅多帆,不易翻沉,在沙洲之间行驶如履平地。古时,崇明沙船将南方粮食、棉布、茶叶、瓷器等货物北运,将北方豆麦、油饼、杂粮、桃枣南运。
近千年来,崇明沙船在其漫长的“历史航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记载,沙船航运业在南宋后期已相当发达,清道光之后,汇聚上海的沙船多时可达5000余艘,其中崇明沙船便占据了“半壁江山”,对上海港埠的开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因此,崇明沙船名声很响,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全球独领风骚。
不止于此。崇明沙船也曾在出海征战、远洋探险等领域立下功绩。明永乐年间,郑和率领宝船队七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相传,在郑和宝船队中就有沙船,还有不少崇明籍水手。
崇明沙船在中国海运史上曾有突出贡献,直到19世纪末西方轮船大量出现之前,沙船仍是长江口到北方航线上的主要船只。
随着时代发展,崇明沙船早已退出江湖,完成历史使命,进入最后停泊的“港湾”——博物馆。崇明则继承和发扬了先辈的智慧和志气——大型LNG运输船、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极地科考船等大国重器,都从崇明长兴岛走向世界。长兴岛成为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造船基地,目标直指“十四五”末建成千亿级海装产业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