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4年09月25日

陶片、鸟形磨制石器、穿孔蚌器、兽牙……走进万年县博物馆,一件件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出土的文物“躺”在展示台上,伴随着文字版的“解说”,让参观者仿佛看到先人正用他们的智慧劳作着。

一把土、一抔水,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上饶万年点燃了人类陶器烧造之火。居住在仙人洞的人们用双手烧制出了目前世界所知最早的陶器。

一生致力于考古研究的王炳万,最早发现了距仙人洞800余米的吊桶环遗址,由此引来了一批批中外考古专家,他也全程参与了中外专家的联合考古。他介绍,20世纪60年代起,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先后进行了5次考古发掘,直至2012年6月29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关于“中国仙人洞遗址2万年陶器”的文章,向世界宣告了陶器起源之地。仙人洞陶器也入选了当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烧土成器始于斯,野稻驯化也起于此。在对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们在地层中发现大量稻属植物的植硅石样本,其年代大体为距今15000年到12000年间。这一发现将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到12000年前。

一块陶片,一粒种子,讲述着上饶的岁月悠悠。

这里,是万年稻作之源,还是万里茶道第一站——欧亚大陆国际商道万里茶道在铅山县河口镇起锚,中国茶叶从这里起步,途经蒙古国、俄罗斯,传入中亚和欧洲;是千古一辩之所,也是千年读书之地——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书院曾多达160余所,因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而闻名的鹅湖书院就在这里……上饶,坐拥“万千气象”。截至目前,拥有世界级文化品牌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非遗项目67项。

这些古老的珍宝穿越时空,不仅存在于展柜里,更活在当下的生活中,与“产业”擦出绚丽火花:上万年的种稻历史成为万年贡米的文化“芯片”,让一粒粒雪白的“万年稻”越走越远,品牌价值达96亿元;“天下第一仙峰,世上无双福地”的三清山,奏响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美美与共”的最美和音,景区800多家民宿、农家乐,带动当地4000余人就业;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武夷山,打造山水人文交融的旅游新场景,山脚下民宿遍地开花,人均年增收1.8万元。

从“保”下来,到“活”下来,再到“火”起来,因“山郁奇珍、上乘富饶”而得名的上饶,正在守护绿水青山、传承历史文脉中,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丰富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上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