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 明 文/图
这里,藏着昭通老城区那些人人津津乐道的人和事;这里,盛放着昭通老城脉线上,为大局设计的一条老街;这里,居小院、住阁楼的居民,曾以家国天下为寄托,时间之箭来不及射出,他们便已到了暮年……百姓生活和天下大事穿过了街巷,李耀庭、彭勤和许多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出没在街头巷尾,寻找柴火点亮灯盏。他们,在城市的烟火中,慢悠悠地走过,走着走着,就到了自己的远方!
这条老街,就是大局街。
(一)
从昭通老城区的辕门口钟鼓楼穿过,逐光而行的老街就以这里为中心,向城市四散分布。穿过建国街拥挤的人群,一路上多是临街的商店和饭馆,往萧瑞麟先生教授学生识文断字的书院“榴花馆”旧址附近右转,大局街豁然出现在眼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氏家祠。作为昭通古城改造首批项目之一,这座老建筑以穿越历史风云的方式,在大局街和附近老街小巷的居民心中占据着很大的分量。
气势宏伟的建筑,彰显着作为昔日的西南首富李耀庭的显赫家世,正在修缮的老屋,青砖旧瓦木门已初见雏形。李耀庭,这个靠一根扁担起家的昭通人,从大局街出发,肩上的扁担挑过山货、盐巴、矿石、朱提银和黄金。岁月逝去,他消散在历史的烟云中,但是他的励志经历和传奇故事,至今仍在大局街的街坊四邻中流传。
大局街上,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炎热的中午,喜欢搬几个凳子,坐在墙边下象棋、聊天。
69岁的陈文明, 听力不太好,要侧着耳朵听人说话。身形瘦削的他踮着脚尖看了一会,还是被围观下棋的人挤在外面,心不甘情不愿地抹着额头上的汗水。他说,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起,李家祠堂的堂屋中,曾供奉着一根扁担,这根光滑、锃亮的扁担,就是李耀庭挑起担子从昭通城出发的那一根。
后来,由于李耀庭奔波在外,这根扁担便不知所踪。家大业大的李耀庭常年在外奔波,很少回家,李氏宗祠也在慢慢地老去,这里住着的李家后人,也一个个出走,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
(二)
大局街是昭通老城重要的一条街。这条街与一个人的一生分不开——彭勤。
彭勤是云南昭通昭阳人,著名的武术大师,在台儿庄战役之禹王山阻击战中曾任滇军60军的营长,团长龙云阶牺牲后,他任代理团长。彭勤作战勇敢,腿部受伤仍坚持战斗,曾手携两名伤兵飞越日军坦克,日军以为是天降神兵,他是台儿庄战役中的传奇人物之一,其弟彭天达在台儿庄战役之禹王山阻击战中为国捐躯。后来,彭勤晋升为参谋主任,所以昭通人称其为“彭师长”。
1940年,彭勤因伤回昭通后,以扶贫抑恶为己任,他卖地筹款,修筑交通桥,被当地民众称为“义侠”。
民间流传着许多彭勤的故事。
彭勤看到群众吃不上饭,生活艰难,心里特别难过,左思右想后,他到大水塘挑了一挑水到龙云的儿子龙三公子家,将龙家人数落一通后,表示要将这一挑水卖给龙家。龙三公子的管家随手抓了一把银圆给他,他却无动于衷,管家又抓了一把,他仍不为所动,管家无奈,只好给了他一大袋银圆。他一转身,就将所得银圆全部分给了穷苦人家。
还有一件事,当年彭勤回到家乡后,在大局街推豆花卖,到了大户人家,他说多少钱就要收多少钱,而贫苦人家,他分文不取,将豆花赠予这些人家,还将赚到的银圆分给生活困难的群众。
彭勤还是一个练家子。他创立的彭家拳可强身健体,很多昭通人曾拜在其门下练武习拳,中国武术协会的原秘书长康戈武就是其亲传弟子。其孙子彭志飞说,父亲彭体强跟随祖父学到了很多真功夫,后来成为彭家拳的掌门人,是云南有名的武术教练。彭志飞现在带领着一帮孩子,以强身健体为目的,教授学生彭家拳。
现在,彭勤居住过的老屋,一家人还居住于此,小小的院落,历经岁月洗礼,转眼已变得沧桑。拾柴的彭勤,早已逝去,他的轶事至今仍被上点年纪的昭通人所津津乐道。
(三)
大局街,藏身于闹市一侧,那些在街坊四邻流传的故事逐渐远去。这条街上,以能说会道者和手艺人居多。
在靠近建国街的大局街西端,多年前曾经有一家理发店,那个头发和胡须都花白的老人,没人理发的时候就坐在店铺外磨着理发要用的剪刀、剃刀和修面刀。老人理发的手艺精湛,仅凭一把剪刀,就可以在不影响发型的前提下,悄然从头皮处剃除顾客头上的每一根白发。老人理发技艺精湛,唯一的不足是耗时长,来这理发的人,要在外面的小板凳上坐等,趁着等待的间隙,他们会天南海北地神侃。
由于场地受限,理发店只能为谈天说地者提供一条圆凳。有一次,一名平时特能侃大山的人,说到兴奋处,大谈“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后来,一名穿长袍的老人实在听不下去,便将此人赶下圆凳。
从此,小圆凳就被学识渊博者轮流而坐,这里成了昭通的“夜航船”。“且待小僧伸伸脚”的故事,在这里轮番上演。
大局街65号,一间板壁瓦房看上去苍老不已,木门虚掩着。敲门后,一名戴眼镜的老人从沙发上慢悠悠地起身,解开小门系扣,当记者简单说明来意后,老人打开话匣子,讲述大局街的昔日荣光。
70岁的杨兴田,痴迷于书画,早年曾随吴希龄的学生学习书画,也喜欢水墨画,还喜欢郑板桥的字。后来,他既没有继承父亲的中医事业,也没有随父亲学习武术。
杨兴田的父亲曾跟随彭勤参加过台儿庄战役,作战负伤后回到故乡,后来考入云南省中医学校,毕业后在原昭通专区医院(现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退休后在大局街街口开了一家中医门诊为群众看病。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和曾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老人,对于患病的贫苦群众慷慨地施以援手,有时还分文不取地帮助群众治疗。一名从四川到昭通的经商者,身患重病 ,无钱医治,经过几个月的免费治疗后,身体逐渐康复。回到四川后,他选取上好的木料,制作了一个药柜赠送给老人。
父亲去世后,杨兴田一直在此居住,一间小小的瓦房,存放着他的所有记忆。女儿成家立业后,多次劝他搬离,他却不为所动,仍和老伴在此悠然自得地生活。
天气晴好的时候,杨兴田就铺开宣纸,一个人默默地画画。在瓦房的墙壁上,挂着他的书法作品。杨兴田曾说,如果有人能一字不差地读出这些字,就将这幅作品赠予他。可惜至今无人能揭下那幅字。在墙壁的另一面,他乘着酒兴创作的一幅水墨牡丹画作,浓淡相宜,雅致中透着一种绽放的力量。
在杨兴田房子的不远处,一间破旧的瓦房已经无人居住。据说,房子的主人当年也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是一名专业的枪械师,龙云部队和昭通地方驻军的武器都由他维修、保养。昭通解放后,一家人开始外出谋生。
现在,瓦房的门仍然紧锁着。
在杨兴田房屋的旁边,一家茶水铺生意兴隆,一些老人喜欢聚在这里喝茶、打牌,借以打发时光。
时光清浅,拂过大局街的老屋、街道,长不到1000米的老街,烟火气息仍旧浓厚。街边的一座小院里,一棵籽粒饱满的昭通本地“大红袍”花椒树,悄悄地从院落伸出头来,阳光正好,花椒的清香随风飘荡。
(四)
大局街东边的111号是这条老街的最后一个门牌号。不远处,就是昭通人曾经经常提及的大马坊。
多年以前,这里是南来北往的客商途经昭通时歇脚的地方,人流如织,马欢驴叫。南腔北调的人聚集在这里,带来了昭通老城的繁华,也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岁月不动声色地将大局街的场景一一记录。
彭勤在大局街的自家小院里追忆往事,时间的齿轮一次次地将他的英雄梦想镶嵌进老街群众的生产生活,齿轮慢慢转动的时候,他的故事便在老百姓中流传……
杨兴田的父亲当年把脉问诊的小屋还在,他和接受他治疗的人早已随着时间逝去,他沉迷的中医技术正在不断发展……
挑着担子出门的李耀庭没有想到,自己光耀的家祠,历经风雨后,正在被修缮一新,即将对老百姓开放……
如今,大局街仍在和时间暗暗较量——众生脸谱是最真实的写照,奔跑的孩子、年迈的老人、匆忙的行人,每天都在唤醒这条老街,更多的民生景象,一天天更迭,将这条喧嚣的老街,反复存放在人们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