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郭 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不断开辟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发展新天地擘画了新蓝图、作出了新部署。《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会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民生为大”
在把牢方向上保持定力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是党对人民幸福生活的庄严承诺。这次全会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继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全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之事无小事,改革方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因此,要把群众期盼作为引领改革的“指南针”,在“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中把握改革方向;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深化改革统一起来,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使改革顺民意、惠民生;要把全面深化民生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使改革更好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深刻领悟全会精神、深刻理解民生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对把握全会的真谛要义、掌握精神实质至关重要。要充分运用好我们党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认真倾听百姓声音,深入一线了解群众期盼与关切,做到心中有民、行动为民。在改革中不断回应群众期盼,把群众的呼声转化为切切实实的政策举措。
聚焦“急难愁盼”
在民生短板上精准发力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一个都不能少”的精准脱贫,到“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反腐败斗争;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到社保城乡统筹、有序衔接,让人民获得更可靠保障……每一项改革,都是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昭通市秉承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理念,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目标,把群众“期盼的事”变成政府“要干的事”,把政府“在干的事”变成群众“支持的事”,使政府“干成的事”变成“惠及群众的事”,一项项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波波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各项改革有序推进,民生福祉交出了突破性答卷。按照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产城融合发展”和民生救助保障等要求,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坚持地灾避险搬迁进城带动一批、失地农民安置带动一批、楼盘处置带动一批、外出务工群众回城不返乡进城购房带动一批、保障性住宅建设带动一批、高品质住宅带动一批、老旧小区改造带动一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23年以来,全市实施地灾避险搬迁8972户、3.6万人,安置失地农民8500户,引导务工群众进城购房6600套,保障性住房“先租后售”3500套。打造“书包上的城镇化”“家门口的好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昆明医科大学合作共建滇东北中心医院。新改扩建城镇学校58所,新增城镇学位4.1万个。实行爱才、惜才政策,引进各类人才1万人,培育本土人才16万人。突出一老一小、身患疾病、地灾威胁“三个群体”,实施“医疗惠民保”、试点“巨灾保险”,开展“惠老阳光工程”,为“最柔弱的群体”提供了“最温暖的保障”。
突出改革为民,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新征程上,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持续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和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要始终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聚焦长期以来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推出更多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要把“问题清单”变成“惠民清单”,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从就业到增收,从入学到就医,从住房到托幼养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昭通市要锚定让孩子“上好学”、让群众“有医靠”、让民生“更幸福”等民生实事,全力织好网、兜好底、办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推动社保、医保、低保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不断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用心用情托起民生“幸福梦”。
锚定“对标对表”
在深化改革上全面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这既是对全党同志的动员令,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面对改革路上的艰难险阻和复杂挑战,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定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科学的方法,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拥护改革,形成全社会共谋改革、共促发展、共享成果的生动局面。
要深刻领会《决定》中的“大写意”。结合昭通实际,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住有宜居”“老有颐养”“病有良医”等更高目标,把民生实事变成一幅“工笔画”“施工图”,对标对表,挂图作战,序时推进,确保质量和实效。充分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把准方向,保持前行定力。要把各项改革任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明确责任、合理分工,形成“作战图”。责任部门要勇担责任、勇挑重担、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形成工作合力,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要深入基层,走好群众路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汇集民智、凝聚民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要加强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用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来衡量改革成效。既要关注改革的速度和效率,更要注重改革的质量和效果,确保每一项改革都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真正造福于人民群众。
要磨砺练就推动改革落实的“真本领”。作为党员干部,发扬钉钉子精神关键要有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和清醒头脑,永葆共产党人绝对忠诚的本色,把牢政治方向,把准前行路线,一以贯之抓到底。只有找准“靶点”,想好往哪里钉,看准位置再发力,才能保证事半功倍。要铆足拼劲,磨砺成锋,不断练就过硬本领,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努力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牢固掌握基层党建、信访维稳、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切实做到学用结合。要有敢于担当、大胆作为的勇气,有想干事、多干事、干成事的拼劲,锚定目标,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敢啃硬骨头、敢挑硬任务。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永不懈怠的责任感推动工作,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不负年华,砥砺前行。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