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允琪 陈忠华 毛利涛 杨 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我们要深化民生保障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期间,部分与会同志围绕就业、教育、医保、生态、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方面,结合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接受了记者采访。大家一致表示,全会提出“八个聚焦、八个更加注重”,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昭通篇章指明了方向,下一步要按照“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的抓工作“三部曲”要求,抓实抓细改革任务,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创业
就业是民生头等大事。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指出,要建立健全就业应急预案,做深做细监测、帮扶工作;突出抓好产业、就业支撑和扶贫资产盘活“两个支撑一个盘活”,不断优化群众收入结构。
“人社部门将按照‘稳定和扩大就业’要求,把就业纳入全市十大民生实事抓紧抓实,抓实转移就业促增收。”市委候补委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盛义表示,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构建“用工企业+劳务公司+培训机构+劳动力”转移就业“昭通模式”,健全就业网络,深化劳务协作,加快技工培养,做强劳务品牌,推动劳动力向工资水平更高、发展环境更优、发展机会更多的地区和岗位转移;抓实返乡创业促发展,培育打造乡村返乡创业园,加大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的力度,提供“管家式”创业服务,凝聚创业合力、激发创业活力,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平台,提供“保姆式”就业服务,助力群众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促进乡村振兴。
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群众所盼就是工作所向。市委五届八次全会要求,要持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和学前教育学位缺口,扎实做好控辍保学、暑期防溺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安全等工作,积极引进优质资源合作办学,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我们将聚焦昭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锚定‘一年补短板、两年提质量、三年上台阶’目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昭通教育事业实现‘量’的跨越和‘质’的提升。”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周世碧表示,将补齐教育短板,今年继续实施学校建设项目30个,计划新增学位1.93万个,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1%、99%、92%;优化学校资源配置,不断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让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真正破解城镇挤、乡村空的难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形成校校有“编外校长”、名校带学区、名校管联盟的办学模式,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距,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筑牢医保“四重保障”体系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强调,大力引进优质资源办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昭通医保部门将结合实际找准改革切入点,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作为重大原则,抓改革、提质效、惠民生,筑牢医保‘四重保障’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市医疗保障局局长何萍表示,将深化医保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基金总额控制;完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机制,重点推进“昭通集采”提质增效;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行创新办,让群众办理医保更舒心;强化基金监管,加强智能审核,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违法违规行为,守好群众“救命钱”。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