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4年08月11日

穿越历史印记 再现银光熠熠

记者 陈允琪 文/图

“我有双饮盏,其银得朱提。”当今,人们也许只知昭通曾以朱提银著称于世,却不知朱提银具体产于何处。

岁月长河,悠悠流逝。鲁甸县乐马厂朱提银开采的鼎盛时期,十万商贾云集乐马厂,会馆众多、楼阁林立、石阶蜿蜒、钟鼓四起,乐马厂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地镶嵌在滇东北气势磅礴的大山之中。鼎盛时期的乐马厂已随岁月的长河飘然离去,然而,历史不会因为岁月的淘洗而无迹可寻。

为了寻找乐马厂银矿遗址,记者在鲁甸县银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有学的带领下,来到银矿遗址——龙头山镇八宝村。

朱提银的生产自西汉末年到清朝光绪年间,持续了1000多年的时间。乐马厂银矿大旺时期,年产银150万两至200万两,在当时的云南省八大银矿中,名列第二。

如今,八宝村村民居住在乐马厂银矿遗址四周,他们多数是当年来此办矿商贾的后裔。

八宝村村民小组所在地,有乐马厂西岳宫遗址。历经百年沧桑,矿区内石阶两边有布满斑驳青苔的石狮、石狗、石猴、石鼓以及古桂花树等,这些都是乐马厂大旺的佐证。

“千年银都”的马蹄声渐渐远去,存世的朱提银已成为博物馆的藏品。

近年来,为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切实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定点帮扶单位保利集团捐赠资金350万元用于朱提银的产业发展。龙头山镇八宝村、骡马口社区、沙坝村联合成立集体经济公司,依托龙头山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成一个以销售朱提银工艺品为主的综合性旅游景点,成功孵化了朱提银文化产业。

26岁的李有学是土生土长的八宝村人,他的先祖从江西千里迢迢地来到乐马厂开采银矿,一辈又一辈的李姓子孙因朱提银而在昭通繁衍生息。

龙头山镇10年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倾力相助,也离不开群众的辛勤耕耘。一个乡镇要发展,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文化脉络的延展同样重要。

在推动家乡发展的道路上,李有学寻找每一个适合家乡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为家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活力。

李有学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他对朱提银的历史可以做到如书本般的表述,这和他对朱提银的热爱、对祖辈事业的传承以及发展家乡的执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希望将这份事业传承下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爱上家乡,共同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也成了他前行的动力。

“文创”是传承文化、展示特色的重要途径。鲁甸县银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深入挖掘朱提银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开发和销售文创产品也是促进龙头山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能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走进龙头山镇朱提银展馆,成色佳、品质优的器皿、饰品、银版画等170款银器成品,让人感受到朱提银千年前的风采。

朱提银文创产品款式新颖,类目众多,不仅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还具有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是龙头山镇打造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

李有学拿起一件制作精巧的吊坠,用手抚摸着银饰品上的纹理,眼神里充满欣赏。他介绍说,2024年,鲁甸县银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确定将“龙头”和“龙尾”包裹着的朱提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云板,作为朱提银Logo并成功注册,这标志着朱提银文化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2023年12月,李有学、龙头山镇挂职副书记马晓红带着朱提银饰品做客央视《新国货榜样》栏目。他们以“质量标准”为前提、“传承与创新”为核心,向国人展示了朱提银文化品牌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龙头山镇创新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展现朱提银文化品牌的历史和文化魅力,把工艺美术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培育本土产业和人才队伍。朱提银博物馆、朱提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习基地、专业直播基地、朱提银品牌产品展示馆以“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强化银匠艺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培训。

穿越历史印记,再现银光熠熠。龙头山镇借助朱提银文化品牌,把发展产业、乡村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结合起来,扎实讲好鲁甸故事,擦亮鲁甸“千年银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