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廷波\文 毛利涛\图
一条沧桑的古道,自四川成都出发,经宜宾跨进云南水富,闯进磅礴的乌蒙山以后,带着曲折离奇的传说,携着跌宕起伏的情节,沿横江而上,穿过昭通直指滇池。
今天,被当地人称为老街的大关县寿山镇大湾子街道,曾是古道上的一个驿站。古道宛如一条细长的墨线,在群山之间蜿蜒穿梭,大湾子便是这条线上的一个点。
(一)
公元前316年,蜀郡太守李冰招募劳力开山采石,修筑巴蜀通滇道路,为僰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夜郎、滇等地设立郡县,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从蜀南经僰道、朱提到滇池,因道宽仅五尺,史称“五尺道”。那时的五尺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即一米六左右的宽度。
一条线上的一个点,很难进入史家的如椽巨笔。大湾子作为五尺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始建日期、初始规模等信息在时光荏苒中消逝,在历史烟云里湮没,现已无从考证。岁月无语,唯石能言。那街道上铺陈的一块块青石板,如同一幕幕老旧的电影、一页页泛黄的史书。石板上那或深或浅的马蹄印痕,蕴藉着商客南腔北调的方言、背夫佝偻负重的身影、驮马急促粗重的喘息,还有茶肆里馥郁芬芳的香气,私塾中子曰诗云的韵味。可惜,随着青石板被新铺就的水泥板“愚昧”地覆盖,这一切便消逝了。留给今人的,只剩一声叹息。
驿站是古代传递政府文书、军事情报人员或商贾客旅食宿、换马的场所,有着信息传递、物资转运、餐饮住宿、文化融合等诸多职能,承担着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是古代通道不可或缺的设施。大湾子作为五尺道上的驿站,其历史未必如五尺道有两千多年那般久远,但想来也不至于悬殊过甚。说其有千年历史,不算夸大其词。
大湾子能够成为五尺道上的驿站,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地理位置看,大湾子贯通南北、扼守东西,是五尺道的必经之地。从地形地貌看,东面关河水萦绕,北面石门关天险,西面是悬崖绝壁,南面有沟深山陡的曹家沟。三面山脉如太师椅的左右扶手和靠背,护卫着椅中的平台,平台狭长弯曲呈弓状,故得名“大湾子”。坐落其间的驿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往来客旅的增加,货物运送、餐饮住宿等各种商贸规模随之扩充,最终成了街道。
清雍正改土归流后,大湾子因地处通道,随着马帮往来、商贾频至、物流进出而日渐热闹。弯弯的街道上,商店餐馆、五金山货、客栈马店等应运而生,于是有了一段极为繁华的时光。不论是街道两旁那一楼一底的串架木屋,还是四合院格式的老式建筑,都见证过大湾子曾经的辉煌。然而,积聚的财富也勾起了歹人的觊觎之心,故而常有匪患袭扰。为抗匪患,当地富户还筑起了碉楼,并雇兵防护。流光一瞬,世事千年。今天,那些土墙碉楼已经斑驳残破、老旧不堪,如同风烛残年的老人颤颤巍巍,随时都有倒下的可能。但那些寨垛和射击孔,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血雨硝烟。
(二)
日历翻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了,但滇东北一带尚未解放。为打击地方反动势力,迎接解放军挺进滇东北,中共昭通特委组建大关党支部,由大关籍地下党员郭敖、李启敏和边纵六支队司令部派来的陈思俊组成。郭敖任党支部书记,开始了对大关革命工作的领导。11月下旬,中共滇东特别支部决定成立中共盐大工委。12月中旬,派出马克让、张家柱与大关党支部的郭敖等人会合,在群众基础好、商贸繁华的寿山大湾子开会,组建盐大工委。会议决定由马克让任党支部书记,并明确了工委筹建解放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组建盐大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等主要任务。盐大工委成立并发挥作用,加强了盐津、大关两地革命力量的联络,震慑了反动势力和匪帮,维护了解放前夕地方安宁,保护了一方群众。
马克让、张家柱等初到大湾子时,是扮成商贩来的。到了大湾子后,他们选了街道中段的黄家旅店进驻。黄家旅店原为清代罗氏家宅,是穿斗式木结构的四合院,一楼一底,有16间房和一个小天井,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民国初罗氏家宅卖给一黄姓人家改作私人旅店,故称黄家旅店,也叫黄家马店。马克让、张家柱、郭敖等人在此召开会议组建了盐大工委,黄家旅店也就成了盐大工委旧址,现在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黄家旅店”这个名称,多在县志类书籍或者官方人士口中出现,当地人则普遍称之为“二号旅店”或“二号店”,对“黄家旅店”这个称呼很是陌生,就连后来居住其间的人也不太清楚有无这个称谓。为了确认“二号旅店”是不是“黄家旅店”,我们还请在大关县寿山中学任教的老师罗自权去找当地居民询问核实,最终确定“二号旅店”就是“二号店”,也叫“黄家马店”。我们对该建筑的印象停留在初中时期的记忆里,那时候教数学的耿老师家就居住在那里,因此我偶然路过时会胆战心惊地窥视一下,却也没有留下过多的印象。耿老师课讲得好,但很严厉,属于我们既敬重又惧怕的老师之一。耿老师的女儿耿祥英和我同班,学习成绩不佳的我,每次考试之后,发试卷之前,都会小心翼翼地向耿祥英打听考试结果。如果问她时,她一个白眼,我便心里一紧,因为随后便是嘴一噘,轻飘飘地扔过来一句“你么,没及格”。而今身为警察的耿祥英,不知那一连串的动作是不是还娴熟如初?
(三)
1950年4月,大关县解放,大关县委、县政府挂牌成立。解放初始,百废待兴,加之当时匪患未息,政权巩固尤为重要。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征粮以巩固政权便是当时的首要任务。因寿山大湾子地处县域中心地带,便于粮食汇集储存和转运疏散,于是被选为粮仓建设地址,建起了粮仓储粮,并派公安队一个班13名战士驻守大湾子,负责保卫街道居民和粮仓的安全。公安战士在大湾子北边的石门关和街道两端都构筑了碉堡,严密防范匪帮来袭。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大湾子本就是土匪惦记的肥肉,加之粮仓建成储粮,更是让土匪眼馋。但狡猾的土匪深知,大湾子四面均有天险可守,素有“铁柜子”之称,想要抢劫绝非易事。土匪们经过密谋策划,集聚匪徒600余众于1950年8月5日凌晨趁着漫天大雾从北边偷袭大湾子。
云遮星月,雾锁山川。石门关崖壁间的林木上,偶有一两声夜莺的尖啼,凄厉哀怨地划破夜空。大湾子街道一片寂静,时间仿佛也停滞了。偶有蛙鸣、虫声从周边田野里轻柔悠扬地传来,几点昏黄的灯光在屋檐下闪烁,为宁静的夜色增添了几分暖意。雾霭薄纱般在夜空中悄然舞动,不时几声犬吠,也是大家早已习惯了的日常,居民早已进入梦乡。然而此刻,数百名持刀端枪的匪徒,正借着夜幕浓雾的掩护,如鸦群般黑压压地向大湾子扑来。公安队战士发现匪徒来袭,一边派人赶往大关县城求援,一边依托有利地形做好战斗准备,大湾子保卫战就此打响。
大湾子保卫战,终因公安队战士弹药用尽而街道失守,百姓惨遭匪徒抢劫。后来,匪帮被剿灭,匪首被惩办,大湾子人民得以报仇雪恨。
解放后不久,寿山集镇迁移到了铁线溪,称为新街,大湾子街道自然变成了老街。作为五尺道驿站所在的大湾子,融合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滇文化以及本地文化,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通道文化。就以口音而言,寿山乃至整个大关县的人说话,语音都绵柔软糯、和谐悦耳,很接近四川,但又有着一些细微的差别,所以被戏称“三川半”方言区。
(四)
说到大湾子的历史文化,绕不开的便是五尺道,以及五尺道旁石门关的字库塔。石门关字库塔,傲立雄关,俯瞰关河,上仰天穹,下镇河山。塔身原为七层,第一层为空心焚纸炉状,四壁均有出烟孔;二至六层为实心,佛塔形状;第七层为宝顶,已毁于那段特殊时期。追溯建字库塔的起因,传说是一位道家高人担忧乡民不识文、不惜字,且东面大旗山和西面紫荆山有向下滑动合拢之势,若二山合拢阻断关河必成灾殃及两岸百姓。
2009年,当地部分耆宿将原五尺道旁的观音殿改扩建为紫云阁,偶见字库塔上镌刻的修建序文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于是约请梁栋永、何自安等大关学界耆宿,对字库塔序文进行辨义补缺,还原了序文内容,为后世了解字库塔渊源作出了重大贡献。序文中说人不惜字,“或弃于道途而莫之论,或黏糊窗壁而不知谨”,是以“目击之下,不忍使天地之精华、古圣之心思毁坏”,于是倡导“建修字库,使人人知检字,字足惜取也”,落款为“大清咸丰丙辰冬月吉日建库”。中国传统纪年年号的丙辰年为龙年,咸丰丙辰年为清文宗咸丰六年,即1856年。
从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石门关修建字库塔的初衷,主要还是为焚烧字纸之用,让乡民遵循并传承“敬字如敬神、惜字如惜金”的崇文观念。“以书史为园林,以歌咏为鼓吹,以理义为膏粱,以著述为文绣,以诵读为灾畲,以记问为居积”的良好习俗涵养而成,民风淳朴、人心向善、勤勉务实、励精笃行成为当地主流思潮,崇文尚武、保家爱国在寿山镇蔚然成风。近现代以来,寿山镇文昌武举、俊采星驰、人才辈出、英烈昭彰,地方虽小,却颇具殊荣,这与五尺道通道文化的涵养、字库塔敬字惜字理念的教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内在联系。
从石门关字库塔沿着213国道往南百米左右的紫云阁,上倚山脊,下临河流,四野群山环抱,云雾缭绕,脚下关河弧围浪涛翻涌。紫云阁属精品型建筑,规模不大却功能齐全。楼阁殿宇参差错落,风格古朴厚重,布局幽静雅致,既有穿越时光的静谧悠远,又有皈依净土的禅意盎然。我虽不是信徒,但喜欢沧桑古刹的意蕴,晨钟暮鼓的悠扬,以及那种庄严神秘的意境。一次路过该地,见香烟袅袅,闻钟鼓声声,一时兴起,便口占一联曰“崇德尚善彭祖寿,见性成佛普陀山”。当时未细究,过后回想才发现,不经意间竟然把寿山这个地名给镶嵌在里面了。这特别巧的巧合,莫非也暗含某种不为人知的机缘?
(五)
作为五尺道驿站的大湾子,五尺道贯穿其间,字库塔矗立于北,中学校园镇守于南,文化的积淀和传承都有深厚的根基。这一点,我从两个当地老者的身上得到了佐证。那还是我们在寿山中学读书的时候,大湾子一个罗姓老者,神志有些恍惚,经常会边走边念叨。他经常念叨的内容是,“小小马儿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他走路时,如果谁在后面念一句“小小马儿郎”,他就会立即转身,慷慨激昂地把这四句朗诵一遍。很多调皮的学生乐此不疲,我便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周姓老头,为他的爱情创作了一首打油诗,诗句是“中学下去一片坡,风吹杨柳笑呵呵。收拾打扮刘大姐,为何嫁我周大哥?”这事儿流传甚广,以至于我们外来的学生都熟知了。这首打油诗看似充满疑问,实则全是骄傲与自豪,甚至还有“得了便宜还卖乖”的炫耀和得意。不过细品这首打油诗,天然无饰、简洁明快、修辞精准、语言质朴,抒情怀于戏谑,藏大雅于大俗,写景、状物、抒怀一气呵成。可能有人会嘲笑这诗作水平低,但如果知道这是出自一个从未上过学、以卖三角粑养活一家子的老头之口,恐怕就会生出几分敬意了。
近些年,我很少有机会在大湾子停留,对大湾子街道逐渐陌生了,记忆中的往事已渐行渐远。倒是在大关县寿山中学读初中时,因为生活物资匮乏,饥饿如同附骨之疽,总像影子一般撵不走、躲不开,所以对在学校卖吃食的那些人和事印象特别深。比如邓家的花卷、包子,肖家的馒头,李家的凉粉等。邓家花卷那带着辣椒味儿的喷香,肖家馒头那带着糖甜味儿的酥软,至今也无法忘怀。前面提到的罗、周两位老者,也不知道近况如何。
沧海横流,岁月成碑。石门关傲然挺立的字库塔,在岁月的风雨侵蚀中屹立不倒,直指苍穹。字库塔北接铁线溪集镇,远山逶迤浮云外;南望大湾子街道,老舍旧巷积翠间;西倚紫荆山余脉,群峰徐降参差里;东临关河水激流,两岸山色一江涛。倚塔而立,天边山绰绰,耳畔风萧萧,万岫烟云迷岭外,千重紫气锁山头。极目远眺,大旗山峰岭巍巍,关河水碧波漾漾,紫云阁檐角隐隐,高速公路车轮滚滚。我在寿山集镇工作期间,常于闲暇时光,约三五好友,到石门关字库塔附近,择一草坪坐下,看关河奔涌,感长风浩荡,听车辆鸣笛,忆古道沧桑。光阴荏苒,居诸不息,岁月的风霜,将字库塔最初美丽柔和的平滑细腻,轻轻雕刻成了模糊难辨的斑驳粗糙。斗转星移的岁月里,沧海桑田的变幻中,谁身处红尘意在净土,叩问过沉寂千年的古道?谁心怀好奇眼藏欢喜,凝视过字库古塔的身影?谁手持烟火心念风月,书写过行云流水的文字?
鸟声闻远谷,草烟迷野径。树荫掩深巷,古道伴斜阳。逐渐被“老街”这个称呼替代了的大湾子,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蕴藉着独特的民俗及风情,连接着古今的繁华与寂寥,并因此自带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坚韧而不执拗的从容,也涵养了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一种不需诠释的大气。
回望历史,硝烟弥漫;纵览山河,锦绣蓬勃。千年古道上的大湾子,曾经饱受风雨的洗礼,终将迎来花月的安抚。地方也罢,人生也罢,多循此理。古道如梦,岁月如诗,走进那弯弯曲曲的街道,便走进了悠长的岁月;走出那狭窄的小巷,便走出了萦绕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