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4年04月27日

笋农周发贵忙碌的一天

通讯员 孔 菲 谢 贤 徐 勇 文/图

四月,是收获筇竹笋的季节,竹枝飘摇,竹笋悄然“拔”尖,绿色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映照着笋农们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

筇竹笋,绥江县板栗镇罗汉坪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每年四月,在潮湿多雾的罗汉坪,筇竹笋从山脚向山顶渐次萌发。笋农的身影在竹林间若隐若现。采笋虽苦,但筇竹笋却是罗汉坪这片金山银山赋予笋农们最好的丰收之礼。目前,绥江县有筇竹面积7万亩,年产筇竹笋约1500吨,带动近4.2万笋农增收致富。

4月13日,清晨5时30分,闹钟“叮铃铃”响起,睡梦中的笋农周发贵随即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

天气预报显示绥江县今日最低气温17℃,是个晴朗天气。但在罗汉坪海拔1500米的高山上,笔者还是感到了阵阵凉意。周发贵起床后到院子里看了看,喃喃自语道:“今天是个采笋的好天气,但不是笋子生长的好天气。”雨水越是充足,竹笋长势便会更加喜人。尽管下雨天会增加采笋的难度,但笋农们依然期盼更多的雨水天气。

周发贵的妻子杨在碧在厨房生火做早餐,像多数笋农一样,老两口的早餐也是米饭、腊肉、素白菜,还有一碗昨天新采的竹笋做的酸菜竹笋汤。

吃过早餐,6时30分许,老两口就穿上雨靴、采笋专用外套,拿上削笋的小刀、自己制作的笋兜……骑上摩托出发了。

上山采笋路上,总能碰见三三两两的笋农,或骑摩托,或开三轮车,还有开小汽车进山采笋的。相互之间打个招呼,开几句玩笑,说说笑笑一起走。

10多分钟后,周发贵就到了他家的“地盘”——公路旁一片陡坡上的竹林。

“取大留小”是自然之道

采筇竹笋不仅是个体力活,还是个技术活。

筇竹笋毛壳与地上的枯叶颜色相近,要想又快又准地找到适合采摘的筇竹笋,既需眼力,也需脑力。周发贵边找竹笋边说:“太小的笋不能采,太嫩了没长起来,挖了可惜,太老的采去人家也不收,要采合适的。”在竹笋旺长期,一片笋林每隔两三天就可以进行第二次采摘了。

“哪些才是合适的?”周发贵从七八岁就开始进山采笋,采笋40多年的他一边手不停歇地采笋,一边向笔者解释:“我们采矮留高,比如像这种高的就不采它,留上一两年就是竹子了,如果你把深的竹笋掰掉,这个竹林就会老化,一老化了它就会死,所以每一年都要留一些新竹子。”

说话间,周发贵看中了一根合适的筇竹笋。只见他前倾上身,左手捏住竹笋根部轻轻一掰,“啪”一声,竹笋应声而断,右手的采笋刀从笋尖到笋的根部一削,然后将笋壳从头到尾一卷,一颗鲜嫩诱人的竹笋便呈现在了眼前,把根部比较老的那一截掰掉,往背上的笋兜一丢,便继续下一棵竹笋的采摘。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在竹林的一小块相对空一点的地方,有一根看起来合适的筇竹笋,但是周发贵摇头说,这根笋长得好是好,但是采不得,“竹笋合不合适,除了看大小,还要看它生长的位置。”

“取大留小,取矮留高,取弱留强,不但要采得好还要留得好。”周发贵朴素的话语中,透露着笋农质朴的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这是为竹林不断壮大的生长之道,也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的生存之道。

一家人的希望

从山脚采笋而上,周发贵的笋兜越来越重,走路也越发吃力。汗水顺着胡须滴落下来,衣服也被汗水和露水浸湿了大半。

笋不等人,眼下正是采笋的最好时节。无论每天有多累,周发贵夫妇俩都会迅速将竹林中适采的竹笋采回。

“家里4个孩子,两个闺女在读书,一个初中,一个高中,一个星期需要600元的生活费。”杨在碧说,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技专家进行了竹林管护技术培训之后,大家的管护意识和管护水平都有所提高,卖竹笋的收入较之前翻了3倍。村民们家里现在不仅盖起了小楼房,还买了摩托车、三轮车、小汽车。

筇竹笋的采摘周期在40天左右,但适合采摘的生长周期只有三四天,只要冒尖,筇竹笋就会迅速生长。“有时候,一个晚上就能长10多厘米。”杨在碧说,“错过采笋的时间,笋子就老了,卖不上价。”

一个上午,老两口便将装笋的口袋装得满满当当。15时许,笋商们开着货车在竹基地产业道路上沿途收笋。周发贵背着满满一口袋筇竹笋到路边,又返回竹林里背了半口袋出来。

就在竹林边上秤一称,按照7元1斤的价钱,笋商现场便把1200元的笋钱支付给了周发贵。由于山上没有信号,笋商们都会带着现金结账。

周发贵和其他笋农今天采的筇竹笋会被快速运到盐津、四川宜宾等地加工。晚饭时,这些早上还浸润着雨露和泥土的新鲜筇竹笋,就会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我家有100多亩筇竹林,劳动力不够,租出去了60亩,剩下四五十亩自己采摘。”周发贵说,这个采笋季,出租竹林和采笋的收入预计能有8万元。

拔节生长的生活

“以前卖笋可没这么轻松。”

卖完笋,夫妇俩坐在竹林边吃点零食歇口气,周发贵打开了话匣子:“易地扶贫搬迁前,我家住在罗坪村木瓦沟深处,去板栗集镇上赶个集,天不亮就出门,天黑透了才能到家,有的村民一辈子连绥江县城都没到过。采笋难卖笋更难!”

近年来,山里的路修好了,笋商直接开车等在竹林边收购,鲜笋不愁销,笋农也不用背着笋翻山越岭去卖了。

笋商李文富边装笋上车边说:“现在竹笋管护得好,产量提高了,我已经收了400吨,到采摘期结束,预计要收800吨左右。”话音未落,小货车的发动机便响了起来,李文富说,这个时候每耽误几分钟,就可能少收几百斤鲜笋。

“我们罗坪村有两种竹林,一种是方竹,另一种是筇竹。每户人家多的有300多亩,少的有几十亩,每年多的可以有10多万元收入,少的也有几万元收入,这竹林就是我们存在山上的银行,一年可以采两季笋子,给我们增加经济收入。”看着漫山的竹林,周发贵夫妇俩眼神里充满感激和骄傲。

四月的罗坪万亩竹基地绿意盎然,欢声笑语和笋香交融,笋农们脸上收获的红晕与晚霞一色。竹林深处,筇竹笋带着汗水争先恐后破土而出,承载着笋农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