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压实责任守底线 因户施策保增收》
围绕建房、礼金等减支清单,昭通市制定农村宅基地及建房管理45条措施,有效管住农村建大房子的行为。深入开展治理农村大操大办促进农民节支增收专项行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2022年农村群众户均礼金支出下降21.5%。编制发放农户理财手册,探索出台金融优惠政策,为脱贫户授信放贷、当家理财提供助力。
结对帮扶强动能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不仅帮助我家走出了困境,还指导我们养鸡增加收入,我们有信心把日子越过越好。”说起帮扶政策带来的温暖,鲁甸县茨院回族乡沿闸村群众李某夫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前些年,李某夫妇在外务工期间,因液化气罐爆炸,导致全身大面积重度烧伤,突发的变故让一家人陷入了困境。沿闸村驻村第一书记沈忠选得知情况后,立即上门走访,询问困难。积极帮助他们申请低保、临时救助等,联系社保部门帮助其报销后续医疗费用。
李某夫妻二人出院回家后,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为了稳定其收入来源,驻村工作队帮助他们申请小额贷款4.5万元,用于搭建鸡舍、购买鸡苗、学习养殖技术等。2022年底,李某养的鸡出栏1400多只,赚了8万余元,夫妻俩通过产业增收,摆脱了困境。
细化帮扶清单,做到户户有包保。为帮助低收入群众摆脱困境,昭通市围绕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产业发展等重点,建立健全干部结对包保机制,37名市级领导挂县联乡包村,3803名工作队员驻村帮扶,4.3万名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农户14.3万户64.24万人,全力帮助群众理思路、找出路、强动能、促增收。
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沈家沟村村民李章贵说:“我是沈家沟村的养牛大户。在村党组织的帮助下,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我租用村集体的养殖场成立了肉牛养殖合作社。肉牛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4头扩大到了现在的200余头,带动83户村民养殖肉牛,其中脱贫户32户,效益最好的一年实现收益60多万元。我将带动更多村民养殖肉牛,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
通过抓实结对包保帮扶机制,2022年全市1万元以下低收入群体由64.24万人减少至34.18万人,其中7000元以下对象全面消除。计划到2023年底消除收入1万元以下对象5.28万户24.68万人,2024年底消除1.53万户8.12万人,其余0.51万户1.38万人整户纳入政策性兜底保障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