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忠华
云南日报记者 沈 迅 蔡侯友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键在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近年来,昭通市坚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头等大事,建立“三项机制”,认真践行“三法三化”,以185.07万脱贫人口和23.09万“三类对象”为重点,以监测清单、增收清单、减支清单、帮扶清单“四张清单”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清单化抓落实,千方百计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为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样板。今年上半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7060元,增长22.1%,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最近,省委办公厅通报了云南省2023年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第六批先进典型事例6个,《昭通市细化“四张清单”提高脱贫人口增收质效》在列。
抓实监测守底线
昭通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昭通市聚焦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这条主线,以农户为基本对象,以就业、产业、财产等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户户清”专项行动,全面摸清农户增收家底,细化监测清单,抓实动态监测,做到户户有台账。
为高位推动群众增收工作,昭通市围绕“产、城、人”三篇文章,建立起领导、调度、考核三项机制,推动增收责任落实。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一把手”负总责,按照市县级不少于5人、乡村不少于1人的要求,明确了1892名业务骨干专职从事防返贫监测帮扶和增收等各项工作,压紧压实市、县、乡、村责任,保增收。
同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面开展精准识别监测,落实“找政府”App线上受理和干部走访、部门比对线下排查“双线并行”的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实行“一月一遍访一研判”,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纳入、第一时间帮扶,做到精准识别、应纳尽纳。2022年,全市“三类对象”总数达5.53万户23.09万人,其中新识别0.35万户1.35万人。
聚焦“三类对象”就业、产业、财产等重点,昭通市以村民小组为基本网格,建立监测网格2.5万个,5.5万名干部常态化开展全覆盖排查监测,41.8万户脱贫户和5.53万户“三类对象”户户建立台账,综合分析资源资产、收入结构、增收渠道等情况,量身定制帮扶清单和措施,做到因户施策、一户一策。
开源节流促增收
“务工增收有奔头,日子越过越幸福。”说起现在的生活,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搬迁群众江群芳满心欢喜。在安置区党工委就业服务站的帮助下,她在家门口的制衣厂上班,丈夫刘正堂到广东珠海做装修,夫妻俩一年的务工收入有七八万元。
江群芳夫妻俩的新生活是安置区党工委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的一个缩影。靖安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接昭通6个县(区)的搬迁群众4万余人。通过抓实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基地和帮扶车间吸纳就业等举措,安置区22382名劳动力已就业21440余人,其中就近就业3200余人。
为促进脱贫人口增收,昭通市坚持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聚焦提升经营性、工资性、转移性、财产性“四项收入”,细化增收清单,挖掘增收潜力。同时,倡导节支也是增收的理念,控减建房、礼金等支出,细化减支清单,帮助群众管好钱袋子。
围绕“四项收入”增收清单,昭通市抓就业、育产业、盘资产、兜底线,逐户逐人促进增收。全市305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0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分别达88.49%、91.7%。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各类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脱贫户和“三类对象”44.04万户持续增收,“双绑”率达93.59%。通过国有平台公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统一运营管理,为有资源资产的脱贫群众盘活各类经营性扶贫资产50.2亿元。创新设立政策性防贫保险、医疗惠民保险等兜底保障,有效防止3.5万户家庭返贫致贫,牢牢守住不让一户返贫致贫的底线。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