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时间,从刘家坪子到滮水岩长约5公里的赤水河河岸,74岁的常吕共用脚步丈量着一条河流的变化。
“如果每周以2次计算,来回共20公里,30年在河岸行走的路程约30000公里。”这是关乎赤水河环境保护的一次次行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常吕共一步步走出了数万公里的路程。
沿刘家坪子溯流而上到滮水岩,滮水岩是赤水河源第一村银厂村境内赤水河道的起点,刘家坪子是终点,而滮水岩是全长500余公里的赤水河的发轫之地。
1990年,一场毫无防备的干旱来袭,银厂村贾家坝村民小组村民在大荒地的饮用水源干涸,当常吕共和村民欲在赤水河取水以解燃眉之急时,才发现赤水河河道垃圾遍布。
没有人比常吕共更能体会人与河流休戚与共的关系。村民们无奈的表情,时隔多年,常吕共仍记忆犹新,“没有办法,只能到更远的地方寻找适合饮用的水源。”当村民三三两两来到河边又相继离开,常吕共萌发了一个想法,用业余时间来清理河道。
2019年1月,常吕共结束了长达30年清理河道的义务。此时,他看见了一幅水清、岸绿、村美的乡村画卷。
而在此后的4年多时间里,常吕共仍然在加固后升高的河堤上来来回回地走,“每一段河道管护人员的电话我都知道,看见垃圾,我就会打电话给他们。”常吕共说。
6月21日,一场细雨过后,常吕共来到刘家坪子,在这个他无数次驻足的地方,他给了自己一个身份定位:“我就当监督员,义务的,不领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