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创新研发新型植入式水凝胶电极,实现了大鼠脑信号长期实时跟踪监测,为诊疗脑部病变提供新思路。
该研究所研究员张强介绍大脑是人体的神经枢纽,支配和指挥一切活动,比如运动、感觉、语言、情绪和执行等。脑神经信号是大脑传送信息的重要方式,脑部病变通常伴随着脑神经信号的异常,因此监测脑组织高频信号对诊断认知功能紊乱(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脑部病变类型,通过外界对脑神经信号调控,实现对神经元放电行为、突触功能、大脑回路的调节,促进脑部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张强与合作者研制了新型植入式水凝胶脑电极。将这种水凝胶电极植入大鼠脑部不同区域,实现对大鼠脑信号连续2个月实时跟踪监测,获得大鼠清醒、睡眠、疼痛等状态下脑信号信息,初步实现了大鼠脑信号与生理状态的关联分析。合作团队利用光遗传神经调控技术对大鼠右脑运动皮层神经调控,进而控制躯体与前爪运动,实现了运动皮层神经信号监测与肢体运动行为的关联。
“该技术在治疗偏瘫和半身不遂等疾病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张强说,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2023年1月国际刊物《先进材料》上刊发。下一步团队将重点围绕脑神经信号长期监测与调控技术开展研究,向诊疗脑部病变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方向努力。
(来源于新华网)
“珞珈”科学实验
卫星家族再添新星
1月15日,首颗智能遥感科学实验卫星“珞珈三号01星”在中国太原航天发射场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各系统工作正常,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珞珈山下,武汉大学“珞珈”系列科学实验卫星家族再添新星,为我国通导遥集成的智能遥感卫星科学实验和商业遥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珞珈三号01星由武汉大学与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联合设计研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计划集成项目“天基信息网络在轨处理与实时传输的综合集成演示验证”的重要成果。
珞珈三号01星具备亚米级多模式光学成像、在轨智能处理、星地—星间实时传输能力。卫星总重量约245公斤,星下点空间分辨率达0.7米,可实现视频、推帧和推扫多种成像模式。卫星具备星上开放式在轨处理软硬件平台,通过应用程序App动态部署开展遥感数据在轨处理与实时传输的科学实验,通过与地面互联网和5G集成,实现用户终端的遥感信息实时智能服务。
(来源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