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狄廷秀 文/图
谭帮敏是水富市林业和草原局的林业高级工程师,她参加工作32年来,扎根基层从事竹子选育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默默地在竹林里做勤劳的耕耘者,把初心使命书写在林产业发展路上,托起山区林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梦。因工作成绩突出,她先后获得云南省“三八绿色奖章”、云南省“科技兴乡贡献奖”,2021年被列入“昭通市鲲鹏计划人才”,2022年获昭通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实干,筑牢林产业发展基础
1991年到2011年,20年里,从一名林业员成长为林业站站长,谭帮敏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奉献在偏远的水富市两碗镇。其间,她主动积极参与完成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1.59万亩、关河流域治沙工程;负责完成天保工程1.2万亩、退耕还林和巩固退耕还林1.45万亩、完成两碗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3万亩,为林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她还负责森林资源保护,尽心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林区平安,取得了森林防火工作20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成绩。
工作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从项目规划到组织施工,谭帮敏总是带着一帮同事到田间地头,以身作则,手把手地教村民们科学搞好造林规划,指导他们做好清林、种植和管护工作,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偏远高寒山区太平镇二溪村回龙堡林区2万亩筇竹低效林需要进行改造,谭帮敏作为技术负责人,冒着寒冬的风霜、冷冻、雨雪天气,她背上包裹带上干粮与同事早出晚归深入林区开展工作,但她从不叫苦叫累。经过改造后的筇竹竹笋产量从每亩6.5公斤增加到32.5公斤,最高产量达到100公斤。
创业,在乡村振兴中显身手
2019年7月,水富市选派科技干部下沉基层一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谭帮敏主动请缨,下沉两碗镇三角村,她决定把自己多年在基层总结的工作经验落实到竹产业上,干出一番成绩。
三角村是水富最偏远的村寨之一,且是一个苗族人口占90%的村寨,山高路远。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谭帮敏吃住在村里,在山上安了“家”。深入调研分析后,她找出了村里发展方竹滞后的原因,并将三角村适宜发展方竹区域规划上图、分步实施计划提供给当地政府参考决策。
在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后,谭帮敏决定创办方竹示范基地,她牵头成立水富鑫达农林科技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的方式,村民以土地入股,她出技术和资金的方式发展3000亩方竹,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在实施项目期间,她通过种植培训、流转土地、引进种植大户等方式做好样板示范。
谭帮敏还发展林下种植等项目,她先后示范引种球盖菇、竹荪等项目,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她手把手地教会村民科学种植球盖菇、竹荪。在发展过程中,她聘请村民在基地务工,不仅解决了村民就近就业难题,还帮助村民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她已给村民支付了10余万元工资。
传经,推广科技促增收
谭帮敏多次组织村民开展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并专门编制了《筇竹、方竹种植与管理实用技术手册》发给村民学习,教会村民在不同的季节做好竹苗抚育管理,让村民逐渐掌握栽种和管护技能。她在三角村不同海拔区域建立方竹栽培与管理样板地,通过不同配方施肥和管理方式,跟踪观察方竹长势效果,测试和探索最佳管护时间以及丰产效果,不断总结管护经验。
在谭帮敏的示范带动下,村民发展方竹产业的热情高涨,从以前的不愿种竹转变为现在的“抢”着种竹,竹产业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示范区基地达到了3200亩,成活率达85%以上,涉及村民129户516人;预期亩产竹笋200公斤,每年收入可达500余万元。
此外,为了方便村民采竹笋,谭帮敏还主动帮助协调镇政府为村民修建了2公里的采笋便道。说起谭帮敏给村民带来的各种改变,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
目前,谭帮敏担任水富市两碗镇“万名人才兴万村”工作组组长,在抓好竹产业发展重任的同时,带着3名西南林业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竹不同栽培时间对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与《激素处理和施肥对金佛山方竹种子发芽、苗木生长的影响》的课题,目的是形成配套管理技术,更好地指导水富竹产业的发展。
“作为一名具有25年党龄的老党员、一名林业科技人员,要努力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产业发展引领示范、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在乡村振兴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谭帮敏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至今,谭帮敏55岁仍然选择继续坚守岗位,不忘初心和使命,带领群众在发展致富的道路上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