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2年11月02日

思想观念由相对保守迈向逐渐开放

“我是云中乐谷烧烤‘小王子’。”一见面,38岁的杨万高风趣幽默、充满自信的话让采访气氛活跃不少。

“别看简单的烤鸡、烤羊,这可是技术活,重要的是作料配制、腌制时间、火候掌握。”杨万高自豪地说,他烤的整鸡、全羊外焦里嫩,客人都争着指名点着要。

杨万高从小生活在石水井自然村,先后到过新疆、山西、浙江、广东等地务工,“在工地上搬过砖,工厂里干过计件工。”杨万高告诉记者,在外务工这么多年,从这个省到另一个省,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厂,苦和累暂且不说,关键是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与人沟通交流都拘束得很。

2021年下半年,听到石水井自然村要发展乡村旅游,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杨万高兴冲冲地返乡参与到村里的建设中来。

如今,杨万高当选为云中乐谷农旅专业合作社理事,妻子在村中合作社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夫妻俩工资收入虽然暂时不如外出务工高,但年终资产、工资、股份分红等几项收入加起来,收入也不错。“关键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既能照顾老人,又能管好孩子,外出务工这么些年,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石水井才是我的根。”

“村中的妇女见到县里和镇上的干部都会主动热情打招呼,这一可喜的变化得益于先导工程的实施。”康健告诉记者,特殊的山形地貌让这里的村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小环境里,外面的人平时很少到村里来。县、镇、村干部到村里来开展工作,路上相遇,村民们大多都是礼貌避让,妇女们更是腼腆。自7月1日试营业以来,村里来的游客多了,村民们也变得开朗大方起来了。

“原来见了干部都会绕着走,主动打招呼很害羞。”谈起康健的看法,正在餐厅打扫卫生的几名中年女服务员七嘴八舌说道,现在来村里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原先见到人就害羞胆怯的心理负担没有了,反而觉得见到人不主动打招呼不礼貌,见到干部们更觉得像亲人一样。

“过去日子过得不如外面好,见到外面来的人总觉得低一等。”村民夏凤标说,他们一家收入主要靠他外出务工,妻子在家种两亩多玉米、3亩多马铃薯,每年养两头猪,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虽然不愁吃不愁穿,和亲戚朋友相比或者见到外面来的人,心里总有被人瞧不起的感觉。

自从村里发展旅游后,夏凤标家5亩多土地全部入股村合作社,他和村里10多个青壮年积极参与村庄建设,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和实践,10多个人都学到技术成为乡村工匠,现在每天挣的工钱都不低于300元,妻子则在合作社特色餐厅上班,每个月有固定工资。夫妻俩每个月工资收入超过10000元,年底合作社还有股份分红,再也没有自卑感了。

从外出打工到参与家乡建设成为乡村工匠,夏凤标的自信和开朗源自观念改变、环境改变,源自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我们要打造超越城市的现代乡村农业综合体。”对聂正唐、杨万高等合作社理事来说,他们的变化和村民不一样。他们谋划的不仅仅是自家的小日子咋个过,还有如何依托独特的区位,利用石水井自然村浓郁的农耕文化、优美的自然生态,带领村民在道路沿线、荒山荒坡、村庄内部等开展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生态保护和美化村庄行动,一体化推进农村老旧危房及畜禽圈舍拆除,利用村规民约、爱心超市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把村民畜禽圈舍改造成咖啡厅、便利店;通过村民房屋、土地、林地等入股,发展民宿、餐饮、大型游乐园、劳动技能培训实践中心、房车营地、建森林步道,把山上的耕地种上四季瓜果蔬菜等景观农业。

观念一变天地宽。石水井村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带来的是村容村貌、产业形态、村民生活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