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2年10月14日

好竹连山竹笋香

乌蒙山麓,林海苍茫。一连下了几场秋雨,郁郁葱葱的竹林越发翠绿。走进彝良县牛街镇三合村,满山竹林连绵起伏,放眼望去,涌动的薄雾缭绕在竹林间,柔和的阳光透过或密或疏的竹枝和叶片,洒落在松软湿润的泥土上。在枯黄的落叶间,一节节胖乎乎的竹笋破土而出,长势喜人,笋尖上顶着圆滚滚的露珠,在晨光的映照下,闪动着五彩的光。忙碌的笋农穿梭在林中,或躬身,或攀爬,或匍匐,在湿滑陡峭的山林里忙着采笋、剥笋、装运,白嫩嫩的竹笋堆成“小山”……

竹林深处,40岁的采笋人李华书身披蓑衣,腰间系着一个布兜,泥土夹杂着竹叶沾在他湿漉漉的头发上,他的注意力全在山野中冒出的“尖尖”上,一抓、一提、一放,直到腰间的布袋装满了新鲜的方竹笋。

李华书是三合村村民,是村里较早种植方竹的种植户,2002年试种了6亩,初期因缺乏管理,产量并不高。2006年至2014年间,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李华书方竹种植面积增至80亩,成了这个村的方竹种植大户。

“秋笋从9月中旬开始采,10月中旬结束。”李华书说,80亩竹林已经进入丰产期,预计可以采笋15吨,按照今年竹笋的均价每公斤9.6元,收入可达14万元左右。

中午12时,趁着休息间隙,笋农黄启富从口袋里拿出一瓶水和几个月饼,这是他带来的干粮。因为笋山离家比较远,采笋的村民一般不回家吃中午饭。不管刮风下雨,总是带着干粮早上7时左右出门,下午6时左右结束。饿了时,几个村民席地而坐,用水和着干粮,吃饱喝足继续采笋。

黄启富说,采笋是一门技术活,用手掰的位置过高导致竹笋断裂,没掰到底,浪费资源,而且保鲜时间短;反之则掰不断,速度慢。削笋壳也很有学问,下刀的位置、用力的轻重都有分寸,削薄了,笋壳刮不下来;削厚了,会伤着里面的笋肉。

“一人一天最多的时候可以采笋400公斤左右。”黄启富说,这是他帮李华书采笋的第10天,因为连下了几天的雨,竹笋冒得特别快,采一公斤有2元至3.6元的工钱,最多的时候一天挣1000元不在话下。

“大山里的竹笋有个俗称叫‘见风长’,长得快,老得也快。”李华书说,新采的鲜笋,不能过夜,否则就会因为纤维老化而变质,食用口感变差。因此,采笋要和时间赛跑,动作慢了,竹笋要么烂在地里,要么坏在路上。但采笋季节恰好与雨季重合,为了赶时效,他只能花钱雇人采笋、运笋,这段时间像黄启富一样帮他采笋的村民有10人左右。

夜色渐晚,一批批采笋人陆续将一筐筐竹笋放到路边,等待背下山去,然后聚集到竹笋加工厂,排队、过磅、领钱……大把大把的钞票浸润着汗水,换来了笋农们绽放的笑脸。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近年来,彝良县委、县政府实施竹林低产改造、产业路建设、病虫害防治,并通过发放肥料以及资金奖补等方式,鼓励村民对自家竹林进行改造。通过这一系列奖补政策,竹笋产量大幅提高,像李华书这样的种植户从中尝到了甜头。这些破土而出的竹笋,不仅是餐桌上的应季美味,更成了村民们的“钱袋子”。

傍晚时分,站在三合村李家坪的观景台上,3.8万亩连绵起伏的竹山尽收眼底,一片片翠绿的竹子不仅把三合村装扮成了一个天然的大“竹园”,更为村民撑起了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