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她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吸纳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100余人学习竹编技艺,发展竹编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每年销售额达50多万元,带动梭山竹编产业名扬四方。
在大关县木杆镇生长着一种独特的国家三级保护竹类——筇竹。传统的筇竹,竹节突出,长相独特,观赏价值高。为利用好筇竹这一独特的资源,大关县鼓励村民对筇竹工艺品进行开发,欧贤琴就是有想法的年轻人之一。
在欧贤琴的竹制品加工厂,生产的筇竹制品有沙发、茶几、餐桌、椅子、竹帘等,产品远销广东、四川、贵州、江西、福建、陕西和北京等地,2021年实现产值750余万元,当地优质筇竹资源从“烧火棍”真正变身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扁担”。
国庆黄金周,正是昭通避暑旅游旺季,凉风习习的竹林吸引着周边游客前去纳凉。“这里很美,空气很清新,秋日的阳光照在身上很舒服……”在彝良县小草坝万亩竹产业基地,来自中国水电十四局宜昭高速公路项目部的王先生带着一家10余人在观光台俯览万亩竹海,他兴高采烈地说。
为了让更多百姓从竹产业中受益,昭通市“以竹兴旅”。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小草坝万亩竹产业基地提质布景,打造集竹海观光、竹笋采收、竹林康养为一体的竹产业综合示范园,探索以竹生态、竹编、竹雕、竹宴、竹文化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大的发展红利。”彝良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看着眼前的竹海信心满满地说。
余亩。9月中旬以来,该合作社通过采笋、竹林管护等吸纳附近村民就业。“我这段时间每天都来帮合作社采笋,一天有300元左右的工资。”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刚刚脱贫的村民李昌兰十分满足地说。
合作社业务高峰期,可吸纳附近300余名村民就业。
全市500多万亩竹林,如此巨大的一笔绿色资产,做大竹经济“蛋糕”,昭通市委、市政府一直不遗余力。
在竹产业发展上,昭通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授之以渔”,以每亩补助300元的方式推进原有低效竹林改造,既极大地调动了竹农种竹、管竹、养竹、护竹的信心和积极性,又彻底转变了长期以来只采不管的经营模式,更为竹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保障。
各产竹县(市)进一步落实低效竹林改造地块,科学编制低效竹林改造实施方案,指导竹农采取抚育间伐、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措施,扎实推进低效竹林改造。“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弱留强、砍老留嫩,这就是‘四砍四留’。‘一不准’是指不准砍除林中空地的散生竹和林园竹。”彝良县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办负责人介绍说,“每年的10月就是开展竹子抚育管理工作的最佳时节,我们都会组织技术人员到村里开展低效竹林改造现场培训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竹农讲解竹子的栽培管护知识。”
在竹产业链模式的引领下,8县(市)88个乡(镇)竹主产区大力发展竹产业的良好势头逐渐显现。2021年,昭通年产鲜笋23.59万吨、竹材18.85万吨,综合产值66.3亿元,覆盖区及主产区户均增收2000元、12000元以上,已成为全国特色小径级笋用竹规模化种植大市。
赏竹:共享美好生活
一根翠竹,横跨一、二、三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同时,惠及更多百姓。
鲁甸县梭山镇黑石村的刘自会,是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她编织的吊篮、竹椅、背篓、簸箕、斗笠、提篮、挑箩等数10个竹编品种深受省内外消费者欢迎。
刘自会传承了历史悠久的梭山竹编工艺,创造性地将竹编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融于一体,制作出精美实用的簸箕、箩筐、斗笠等工艺品。近年
彝良县牛街镇三合村村民肖付均,在2018年就将自家所有土地都种上了竹子。在这个村里,家家户户的土地上都是绿竹,绿竹挨着绿竹,连成一片竹海,绿波荡漾。
这般美景,是昭通市委、市政府精心策划出来的。
2001年以前,昭通的竹产业主要依托自然资源自由发展,竹林自生自灭,采笋随心所欲,竹林退化,效益低下,而竹笋的价格却持续上涨。在2001年第一轮退耕还林中,昭通市开始推广竹产业。最先在盐津县、彝良县先行先试,其次在镇雄县杉树、碗厂等乡(镇)推广,到2017年底,全市有竹林257.8万亩。
2018年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以短能脱贫、长能致富、远能赏绿的战略眼光,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将竹子这一传统种植产业纳入昭通市“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之一高位推进,竹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三合村的竹产业,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壮大的。
5年来,昭通的竹林面积扩增至538.6万亩。
为何如此执着于种竹子?昭通市相关负责人的回答是:因为种竹就是在守护“绿水青山”。
竹林被誉为“第二森林”,竹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是低碳、循环的生态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品的重要原料,在发展循环产业、促进绿色增长、壮大绿色经济中地位突出,作用显著。
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与树木一样有着固碳能力,有关研究表明,1亩毛竹的年固碳量为5.09吨,是杉木的1.46倍。因此,加快竹产业发展,对于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一根竹子,3年至5年即可成材;一次种植,年年择伐,永续利用。在全球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木材供应日趋萎缩的情况下,竹子已成为林木供应替代品的首选。
有关数据显示,昭通市的森林覆盖率由2017年的36.74%提高到2021年的47.2%。数百万亩竹海、纤纤翠竹,挑起昭通市守住生态底线的大梁。
卖竹:收获“金山银山”
一夜金风起,千山竹笋香。连日来,牛街镇村民从万亩竹林中获益。
牛街镇,“靠竹吃竹”已有多年历史。镇内的三合村90%的人家都将生计寄托在竹子上,村民将竹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眼下,正是方竹笋上市的季节,村民不是在林中采笋,就是在卖笋的路上……竹林间一派丰收的景象。
9月30日上午11时左右,肖付均、吴国琴夫妻俩已在自家竹林里采笋20公斤左右。“今天天气好,得抓紧时间,走完这一片。”吴国琴一边吃着干粮一边对丈夫肖付均说。吴国琴口中的“一片”就是眼前望不到边的20亩竹林。从吴国琴口中得知,她家2021年一季方竹笋收益4万元左右。除了采竹笋,育竹苗也是三合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21年,肖付均、吴国琴夫妻俩育竹苗约40万株,收益约80万元。
和肖付均、吴国琴夫妻俩不同,村民刘渠开办了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方竹林6000